用户名: 密码: 记住
背景色:前景色:字体:[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41节
作者:一瓶陈醋      更新:2025-02-22 13:32      字数:3185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但是李隆基光注重了经济的发展,却并没有注意到土地兼并的场景。
  其实在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出现了逃户的现象,李隆基时期的百姓就更是多迁徙流亡。
  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均田制被大大破坏了。
  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烂的生活,和百姓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李隆基并没有想过如此解决。】
  【于是在各种矛盾尖锐之后,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
  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是的,听听安禄山身上的这些官职,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并非李唐皇室,也并非是早年辅佐李隆基得位的人,甚至不是汉人,
  仅仅是因为他会讨好李隆基,会讨好李隆基身边的人,就得到了李隆基的如此信任,也是很让人迷惑了。】
  【而且我们从现在返回去看,其实当时李隆基身边的人,几乎都在提醒他,安禄山不可信。
  这个身边的人从历史上著名的大忠臣宦官高力士,到大奸臣杨国忠,都曾经跟李隆基说过,安禄山可能会谋反。
  李隆基不知道哪里来的信任,那是完全不信。
  安禄山起兵之后,河北本来就是大唐王朝一直没能完全收复人心的地方,又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
  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而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在听到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时,仍然认为这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
  陈曦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无语:【真的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是不是被人夺舍了,哪怕是你拿出来你一日杀三子时候的多疑和狠辣呢?】
  李隆基:“……”
  他脸色苍白,在皇位上坐着都摇晃了两下。
  安禄山……自己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一个胡将?
  这个问题,所有在李隆基之前的大唐皇帝都在思考。
  李世民整个人都被气笑了。
  “朕的好后人啊,就算是朕都不敢给番邦夷狄那么大的兵权,他倒是好,三镇节度使都给出去了。
  他还知不知道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安的?”
  “陛下息怒!”
  “朕如何息怒?这种叛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避免的!”
  李世民被气的眼睛都红了,“河北,又是从河北出现的叛乱……”
  河北的叛乱也不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才有的,窦建德啊……
  现在想想,他甚至觉得当年父皇杀窦建德杀的太早了!
  李治也是被气笑了。
  “朕的孙子前期倒是还有些明君之像,现在怕是一只猪坐在这个位置上都比他强吧。
  他不是十分信任杨国忠吗?怎么这次这个小舅子给他说有人要造反,他不信了?”
  这话谁敢接啊?这涉及的不是皇帝,就是之后的皇帝,皇帝可以骂,他们有几个脑袋啊敢跟着骂?
  “蠢货!”李治盖棺定论道。
  众大臣虽然不敢骂,但是还是敢跟着点点头。
  能放任安禄山如此坐大,一句“蠢货”简直是说轻了。
  武则天似笑非笑:“有点本事全在如何驱逐自己的姑姑上了,朕留下的人才用完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没出息的东西。”
  众臣:“……”
  众臣能说什么呢?
  他们倒是想辩解什么,但是从女皇陛下这里选出来的最后一任丞相张九龄罢相之后,这大唐就开始走下坡路的事实,却堵得他们什么都说不出来。
  太平公主则是冷笑一声,虽然没有说什么,心中却很是鄙夷。
  将她斗倒了无所谓,这个侄儿倒是将江山治理好啊!
  折腾成这个样子,日后到了黄泉相见,可是要被她笑死了。
  【李隆基这个时候脑子进水的操作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呢。
  以大唐帝国的根基,和朝内还是有很多忠于唐王朝的大将来说,即便是安禄山造反,
  只要指挥得当,用人合适,拿出他早期用人不疑的风格来,安禄山的叛乱也基本翻不起什么风波。
  但是李隆基不,他非要玩极限操作。
  在安禄山反叛当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迫不得已相信了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陈曦再次忍不住,【之前你都不相信他说安禄山谋反了,这个时候你又相信他能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能够力挽狂澜吗?】
  李隆基:“……”
  别问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年纪大了会那么昏庸!
  【除了杨国忠外,李隆基这个时候任命的其他官员还都是很厉害的。
  比如在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的时候,李隆基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
  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李隆基在位期间的名将,打仗自然有着自己的节奏。
  他们二人位大唐开疆拓土,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这个时候因为李隆基根本没有预料到安禄山的谋反,准备不足,又因为两人募集的士兵几乎没什么经验,将洛阳丢了。
  但是两人退守潼关后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深谙如何作战的李世民松了口气。
  稳了,这下长安稳了。
  【看起来好像有点缩头乌龟,但是实际上潼关乃是天险,
  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
  如果是盛年的李隆基,眼睛不瞎的时候,哪怕不会嘉奖,也会默许了两人的守城方式。
  可是高仙芝、封常清遇到的是老年昏聩的李隆基。】
  众人心中都有种不好的预感。
  【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向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进谗言于李隆基,
  说二人贪生怕死,和安禄山叛军勾结。
  而被两人寄予厚望的皇帝李隆基,竟然查也不查就信了谗言,阵前斩首大将!】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噗——”
  本就身体不好的李世民在听到李隆基这个操作之后, 直接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半生戎马,打过无数敌寇,一个人几乎活成了一本军事教科书的李世民完全没有想到, 自己的子孙居然会有如此操作。
  临阵换将都是大忌了,更何况是斩将!
  更何况, 这两个大将只有功劳,没有错处,仅凭谗言就在这种时候断定大将的生死……
  这小子脑子是被驴踢了吗?
  李世民气得要死!
  【但是皇帝虽然辜负臣子, 臣子却不曾辜负皇帝。
  封常清哪怕是在临死之前,都没有怪过李隆基,甚至还写了一封《封常清谢死表闻》交给边令诚, 让他交给皇帝,
  全篇表达自己对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 催人泪下。
  而两位大将身死的时候, 士卒也都呼喊冤枉。】
  李昞:【……糊涂啊!】
  作为一个武将, 他几乎难以理解这种操作,甚至都不明白李隆基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是他知道, 如果不说一点什么的话,恐怕大唐皇帝的名声在武将心中就要臭了。
  【这小子,若是让老夫见了,定要好好打他一顿出气。】
  陈曦摆摆手:【现在说还为时过早。因为接下来李隆基的操作更让人迷惑。】
  众人:???
  这已经是让人生理不适了, 难道还有更加可恶的操作?
  【高仙芝、封常清死后, 潼关还是要人驻守的。
  这个时候朝中无人,李隆基只得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哥舒翰的病也不是平常的病, 而是中风,身体都不能行动了。
  不过老将毕竟是老将, 哪怕哥舒翰身体不能动,可是脑子还好使。
  他到达潼关之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