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作者:
浅色线条 更新:2024-12-29 15:11 字数:1812
“事情容易多了!”顾凯芝深吸一口气,又忽然拍了两下手:“咱们得想个办法,不止是商贾,由我带头,再请其他百姓,力所能及者,捐一些款项来!还有灾民,得集中起来,统计人数……”
捐款-粮食-灾民。
捐款-粮食/其他物资/铜钱-灾民-其他物品。
这就是比较复杂的“撒钱”方法。
前提是顾凯芝能够接受,加入一些“商人的思维”去思考,然后,他能尽可能弄到更多的钱,以及合理分配这些金钱和物资等等。
顾凯芝与杨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她几次想插一句——那她就先走了?
但太激烈了,又不大好意思直接走了。
实在内急。
打算撤了。
顾凯芝忽然喊住她:“你可要毛遂自荐?”
“我没这个意思。”
“为何?尽管你是一位女子,无法施展于仕途之上,以你的才华,混迹于商贾之中,实在是大材小用啊!”
“多谢顾公好意,我真的只是来提出些建议,希望咱们淮安能发展顺畅,覆巢之下,无完卵。”
“不急不急,你慢慢考虑。”
“行,那我不打扰两位了。”
她作揖后离开,脚还没出门槛,顾凯芝再次喊住了她。
“你可有想要之物?”
顾凯芝这人不错,直接问她想要什么好处。
人家都问了。
心里的打算,要不要说?
说是肯定要说的,只是改日再说,还是现在就说?
对于顾凯芝而言,并非难事。
对于她来说,却相当的重要。
离开府衙前,先去解决一下内急。
再慢悠悠出去。
冬天来了,天黑得早。
顺道去小洞天瞧了眼,出来看看翰墨斋紧闭着的门,没忍住,她也叹息了一声。
匾额是没了。
翰墨斋还在,不过换了个铺子。
学府路上铺子租金不便宜,翰墨斋生意不好,文掌柜不得不换了个铺子,在她的建议下,他开了个新业务——定期送货上门。
另外,文掌柜为了生计,重新开始了“抄书”的兼职。
第105章 努力追上变化的计划
提到“抄书”,不得不说起个重要的事来。
起初,对于翰墨斋和麒麟书肆的业务,不大了解,铺子就在隔壁,每日路过好多次,却单纯的“路过”了。
直到小洞天诗集的出现,她才特意去了解了一番,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纸质和书籍两个板块。
麒麟书肆的主要业务是租书,本以为是雕版印刷开机费高,当然费用的确是高,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此时流行“抄书”。
文人雅士的书房,书案上的典籍,绝大多数(高达99%)都是手抄本。
正版唐朝的手抄书行业,特别发达。
无论是官府组织,还是书坊雇佣,会有一大批“佣书人”或“抄书手”,他们专门从事这个职业,而越是高级的书,越是用手抄出来的。
像什么雕版印刷出来的东西,在大多官员贵族眼中,那就是粗鄙不入流的玩意儿。
印刷一般用于佛经,日历等等杂货。
高档的一部佛经,同样是手抄版本,而且是抄写在卷轴,甚至绢帛上。
此外,关于书籍的形式。
请问,现在的翻页书本,当时能看见吗?
咱们偷偷去顾凯芝的书房瞧一瞧。
入眼就是靠墙几个袋子,打开一看,里面一堆类似考试卷子的东西,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还是黄冈密卷?
赶紧丢手,可怕。
这个专门装书的袋子,书袋——叫帙。
书案旁有个大瓶子,里面插了十来根带轴的书棍子,抽出一根,展开一看,这不是马尔泰若曦的全身画像?
不,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字。
即使双臂展开到最大程度,也没有看见卷末的那一句。
翻了半天,大多都是这种“卷轴”书。
好在作为淮安府尹,不愁书钱,书房里还能看见除卷轴书以外的书籍。
一种是“经折”装,类似奏折。
另一种是“旋风”装,源自于卷轴书,还是长长的卷纸,不过上面贴了一页一页的纸,方便阅读,卷起来的时候,像是一片片鳞,所以又称为龙鳞装。
总而言之,没有线装书。
她怎么看都觉得“头晕脑胀”。
再插一句,所以在很多地方,但凡能写字的地方,比如墙上,石头上,就会有许多人写下一句“到此一游”,而学府路上有专门的管理,才没人乱涂乱画——小洞天不算哦~
再提到小洞天的诗集。
市侩的说一句,印刷出来的诗集,被卖到淮安以外的地方,赚了不少钱……这还是从贾掌柜那里得知的,尤其是长安等地,已经卖断几次。
从文学角度而言,她不该阻止优秀作品的传播。
心理难免有些不平衡。
于是乎,脑子里蹦出一个产业链条来。
可是工程过于浩大。
心有余而力不足。
她想要推“线装书”,方便阅读,方便携带,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肯定是大有好处。
与此同时,上游产业得跟上,纸质需要改进。
纸的成本太高,缺点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