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309节
作者:西湖遇雨      更新:2024-06-10 18:52      字数:3454
  “而是否下雨,与变法并无任何关系!”
  朱棣同意道:“好,此事朕全权交与国师处理。”
  “遵旨。”
  姜星火拱了拱手,道:“而挑起舆论战的反击的争端所在,就需要朝廷的《邸报》,上面探讨‘雨的天理’了,这一点,陛下要吩咐内阁,毕竟内阁才是撰写《邸报》的。”
  第290章 孤愤
  姜星火忙着去跟郑和调配内廷兵仗局,跟朱高煦调配军中工匠,用以制造载人热气球了。
  而这边朱棣也没闲着,先是在承天殿召见了他的大笔杆子解缙,让他去安排在《邸报》最显眼的位置,写关于‘雨的天理’的相关讨论。
  朱棣欲擒故纵道:“这段时间,还要总裁修《太祖高皇帝实录》,有精力吗?”
  “陛下放心,此事由臣亲自安排妥帖,绝不会误事。”解缙拍着胸脯保证了。
  朱棣嗯了一声,沉吟片刻才说道:“朕相信你的能耐,也期待你能给带朕回好消息。”
  “臣必不负陛下所望。”
  “还有,若是遇到麻烦,尽管去找国师商量,朕不管。”朱棣补充了一句。
  朱棣的意思很明确,他说“朕不管”,不是他真的不管,而是表明了他的态度,这件事是变法相关的,归国师管,你给朕老实点,按吩咐写就写,别搞那些春秋笔法有的没的,否则治伱的罪。
  解缙笑容满面地应诺,然后退出去了。
  朱棣看着消失在殿门口的解缙,忽而轻哼了一声。
  当初,他决定设立内阁的时候,真觉得没什么——因为内阁不过是辅助他批奏折的工具人罢了,只有分流归类的权力,没有批阅奏折的权力,只是把不同地域、类型、重要程度的奏折分开。
  换句话说,皇权下的一条狗。
  狗,怎么能忤逆主人。
  结果呢?在国师的预言的未来里,内阁这条狗不知怎么的,忽然就骑到主人头上了!
  “吾非相,乃摄也哼哼。”
  不过,作为皇帝,朱棣的烦恼显然不止于现在还只是雏形的内阁。
  对于立储问题,朱棣也有些头疼……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们,似乎都不好糊弄啊。
  按照金瓯掣签的结果,本来是要把朱高煦打发去北直隶的。
  但眼下,还得等姜星火传授扫盲办法,把税卒卫的架子搭建起来,毕竟朱棣答应了朱高煦,让他来统帅税卒卫。
  同时,税卒卫也将成为新式火器军队的样板部队。
  所以朱高煦还是要在南京城待一阵子的。
  对于要不要让朱高煦参与征安南,朱棣也有些考虑。
  朱高煦现在已经有了野心,并且不断壮大,这样下去迟早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马。
  不过话说回来,朱高煦的性格虽然很像自己,却更加暴躁,这也意味着,有弱点,好制衡。
  但大儿子朱高炽,不仅在靖难之役时期,主持了北地的行政,在北地的文官系统里很有权柄,如今在京城统筹政务的这几个月,朱高炽的资历也越发深厚。
  再加上朱高煦在武臣中很得人心,对应地,为了对抗武臣,朱高炽在文臣中威望日盛,现在连朱棣这个皇帝,觉得在治政这方面都有点拿不住他了。
  朱棣,毕竟不是朱元璋;朱高炽,也不是朱标。
  刚刚登上皇位,享受着皇权带来的至高无上的滋味,且正值壮年的朱棣,不可能对自己的儿子们毫无戒心。
  “希望这两个小子,永远别有反骨吧。”朱棣喃喃念叨着,心绪复杂难言。
  随后朱棣坐在龙椅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之中。
  今天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要准备接受朝廷里武勋们的觐见,既包括燕军的老兄弟,也包括很多洪武开国勋贵。
  除此以外,还要着眼看看皇后委托给他的事情,给她的妹妹徐妙锦寻个如意郎君。
  想到这些琐碎的糟心事,朱棣叹了口气,心情复杂地睁开了双眼,抬起了左手,揉了揉额角。
  世界当然不会因为朱棣心情不好就停止运动。
  这便是要说,随着姜星火的出狱主持变法,各方势力、人物,都有着自己的谋划,事情显然不是单线条进行的了,而是变得愈发复杂了起来。
  不过人有远近亲疏,事有轻重缓急。
  花开数朵,先紧着表眼前这一枝再说。
  朱棣打发走了解缙,趁着还没有到晚上宴请勋贵武臣的时候,准备自己找点事干。
  嗯,朱棣现在愈发理解他爹朱元璋了。
  男人到了中年,确实需要有一件说得过去的正经事,来让这件正经事充满自己的时间。
  只要做这件事,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摆脱各种家长里短的琐事。
  ——皇帝的这件事,就是批奏折。
  这个奏折,非是大皇子朱高炽与内阁成员们批的。
  而是密折。
  朱棣不声不响地试行了姜星火教给他的密折制,不过范围并不大,只是在南京城里的高级官员们,先进行小规模的试点。
  符合密折制的级别的官员,文臣里,是六部尚书、侍郎、九卿;武臣里,是公侯伯勋贵,以及实权指挥使。
  当然了,由于密折制刚刚试行,高级官员们还没摸清楚门道,武臣把写密折这件事视为猛如虎也,文臣们也不敢乱说话,所以递上来的密折,并不算多。
  朱棣没花费多少工夫,就轻松批阅好了。
  “咦?”
  朱棣看着手中的最后一份密折,挑了挑眉。
  这份密折,是礼部右侍郎宋礼递上来的。
  礼部,主官是尚书李至刚,辅官原来则是两个老头。
  左侍郎董伦,就是之前的《太祖高皇帝》实录的总裁官,在景清刺驾的时候,已经告老还乡,致仕去也。
  右侍郎王景,跟卓敬有些相仿,今年六十六了,是个大文豪,所写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文派精髓,在明初被赞誉为“上继屈宋,下并班马”。
  左侍郎董伦的位置,并没有被大多数官员预料的那样,被原来的户部右侍郎卓敬升半级补上,而是本部的右侍郎王景补上了去至于王景空出的右侍郎,也是内部消化了,经过各方较量,朱棣最终任命了从刑部员外郎专任礼部员外郎不久的宋礼来当。
  宋礼今年四十三岁,是个有能力的官僚,也是一个很想坐稳自己侍郎位置,甚至更进一步的官僚。
  他也是第一个对朱棣表明了支持变法态度,愿意做变法马前卒的高级官员。
  但这封表态的密折多少有点怪。
  宋礼的密折里,先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感激皇帝提拔他当了礼部右侍郎,说自己绝对支持皇帝变法维新大明,但是有一点小小的、不成熟的建议,希望皇帝听一听。
  接下来,宋礼主要引用的观点,是《韩非子》里面的《孤愤篇》。
  “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
  “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
  “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这就很有意思了,宋礼想要暗示皇帝的内容,就是说,变法是好的,但是您得防着有“邪臣”藉由变法的由头,篡夺您的权力啊!
  而且宋礼这个引用典籍,最妙的是,所谓的“四助”,除了学士,每一个都能对应上,但又没明说。
  什么叫诸侯不得不依靠邪臣?这说的不就是二皇子朱高煦嘛。
  百官呢?自然是荣国公姚广孝、户部尚书夏原吉等人。
  郎中(原指宫殿廷廊,代指宿卫人员),指的便是郑和了。
  而这些还不是宋礼操作的终点,宋礼给朱棣提了一个主意,怎么能确保变法是在忠臣手里进行,而不是邪臣手里进行呢?
  陛下莫慌!
  我是忠臣啊!
  我是您一手提拔起来绝对信得过的忠臣啊!
  我给您潜入变法派里面当卧底去!
  看着宋礼的密折,朱棣有些哭笑不得。
  宋礼这个人,朱棣是知道的,自幼聪颖悟知,好学有志,为人敏练,精于河渠水利之学,属于技术型官僚,而且人品很不错,相当地廉洁。
  跟他的顶头上司李至刚相比,其实名字应该反过来才对。
  但问题就在于,人到了某个位置,心境和眼光,就注定不一样了。
  当了右侍郎,就不想更进一步当左侍郎?当了左侍郎,不想当尚书?
  而宋礼正是因为敏练,所以才认为变法确实可行,所以才想到更高的位置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而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显然是捞不到更多的好处的。
  所以宋礼干脆给皇帝提出了“去变法派里当卧底”的提议。
  朱棣乍一看,只觉得有些荒诞,这又不是打仗,还搞什么卧底。
  但在某一瞬间,朱棣又想起了姜星火刚才说的话,“战争里该有的东西,舆论战也有。”
  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发生的争论,难道真的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吗?
  站在朱棣这个统治者的视角来看,一切,似乎又都变了味道。
  在这一剎那,朱棣有些动摇了。
  朱棣敲了敲龙案,三皇子朱高燧从阴影里走了出来。
  “父皇。”
  朱棣沉吟剎那,吩咐道:“去召礼部右侍郎宋礼,记住,不要让太多人注意到。”
  朱高燧的眼底闪过一丝意外,不过还是躬身道。
  “是,父皇!”
  ps:月票加更还欠一章,下周会早点还上。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