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
作者:放鸽子      更新:2024-05-20 20:32      字数:3796
  ——大宋安泰。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王旦的做事风格:
  王旦在中书政事堂,做事直接负责,有文件拿来往往批示后就执行。这事在陈彭年和几位同事看来未免大权独揽,且不经请示皇帝就执行,未免□□得可以。所以,在他参知政事之后,就向王旦提出了这个意见。
  王旦极为自信,只是对他们的批评表示感谢,但坚决不改。
  随后,这几位同僚就在向皇上奏事时,不退。
  等到王旦走后,真宗发现他们不走,就问:“你们有什么事,怎么不跟王旦在一起?”
  几个人就向皇上说了王旦不经皇上预览就批旨奉行的事。
  这事要是遇到秦始皇汉武帝明成祖清世宗,估计王旦危矣,但真宗对当朝宰辅的信任真是无以复加。他听后对这几个告状者说:
  “王旦在朝廷多年,朕知道他在政府,从无丝毫私欲所求。自从东封以后,朕已经告诉他一些小事可以独自裁定奉行。你们就去恭敬谨慎地奉行好了。”(《大宋帝国三百年7》)
  2.大宋历史上接下来的格局:
  公元1017年,宋天禧元年的六月七日,首相王旦终于操劳过度,心神交瘁,因病罢相。在这一年的十月六日,他死了。享年六十一岁;八月二十八日,王钦若卷土重来,他打破了宋朝南人不许任宰相的成规,一跃成为了大宋的首相;再往前数,公元1013年二月二十七日,刘娥已经受封为皇后。
  这样宋朝的格局就变成了皇帝晕病、首相去世、寇准被贬、皇子年幼、皇后精明强干,而奸邪之流像王钦若等人却激流勇进,攀上了政坛最高峰的局面。
  3.寇准的脾气再作补充
  寇准是个欺负人的人,要获得寇准的尊重,那实在太难了。历史早已证明,你是他的上司不成,他甚至会找办法搞垮你;你是他的下属更不行,他对你呼来唤去,如使奴仆,如曹利用;你就是皇帝,他都能把你按到椅子里,何况他是你的恩人,而你还低三下四……唯有你既有才华,又有原则(别是个性,不然就掐起来了),还得自尊自重,这样才能千辛万苦地获得寇准的低头——比如王旦,那过程多艰难。
  (《如果这是宋史2》)
  第一百一十八章
  在因病休职了近八十日后,王旦再一次出现在了中书省。
  虽知他定是病得不轻,但真正看到形销骨立的首辅,大多数还是头一回,不禁暗暗吃了一惊。
  王旦对他们投来的诸多目光宛若无觉,只沉默地坐回案前,一如既往地处理起这段时间由次辅分担、仍积压了不少的政务来。
  除了他那让人触目惊心的骨瘦如柴外,他那波澜不惊、风雨不变的神容气质都如往常。
  唯一不同的地方,恐怕是他随身带来的一个孔明瓶口,正冒着淡淡的药气。
  王旦为相已有十数年之久,在中书政事堂的权威之高,绝非朝中任何一人能比得的。
  亲看看到他的回归,就如落下一根定海神针般,让这段时间里跟着心思浮动的众人,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感染,跟着平静下来了。
  王旦对周遭人情绪上的微妙变化宛若无觉,只专心致志地筛选着手中公务,手持墨笔,全神贯注地批注着在卧病期间里列出前后优先等级的事务来。
  然而他的心情之所以平静,却非是因病将痊愈之故——而是因知药石罔效,又着实挂心未安顿好的事务,不甘心在缠绵病榻间撒手人寰,才宁可要了虎狼药服下。
  既然时日本就无多,多几天少几天,也无太大区别,倒不如将有限的日子派上最大的用场。
  ——他需要保护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王旦面色沉静地一条条批示下去,让人具体执行,效率竟比病前还快上几分。
  对于他越过问询皇上这一步、直接负责经手过的大小事务的做法,从陈彭年的状告落得铩羽而归的结果后,就鲜少有人会去质疑了。
  此时也没人自讨没趣地去撞那枪口。
  他们在暗暗惊叹于王相公病了一场、竟好似变得更具锐气了后,皆自然地选择了服从。
  王旦的重新归位,很快在波澜丈起的朝中又掀起了一阵暗潮。
  既然王相公病好了,那以陛下对其的极致恩宠,根本没有别人的事了啊。
  原是对首辅之位最有竞争力的寇准,在感到几分意兴阑珊之余,倒也没有不服气的意思,而是很淡定地接受了。
  换作任何一个别人他都不会服,但说起王旦的器量的话,那是真真当得起宰相之位的。
  赵恒却敏锐地嗅到了几分不对劲的地方,并未急着欢喜,而是在早朝之后,将瘦得仿佛只剩一把骨头的王旦叫进宫来,心惊胆战地询问道:“王相公,真要好全了?”
  王旦默然片刻,一俯首,选择了实话实说:“不敢瞒陛下,臣下至多还得半月可活。”
  这话一出,赵恒整个人都愣了。
  等回过神来,他居然有了几分如坠冰窟的绝望和恐惧,盯着目光仍如往常的温和、却带着几分歉意的王旦,喃喃道:“那你,这是……”
  王旦坦然相告道:“若无此病,臣下亦有壮志未酬,不愿轻易离去。然天意难改,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恒还想说些什么,但在看出王旦面上的宁静释然,以及坚毅之后,就不禁将话咽了回去。
  他赐下的赏赐,王旦坚决不受;他派下的御医,不起效用;而造成王旦积劳成疾的罪魁祸首,归根究底,还得落到他自己头上。
  “王相公啊。”
  过了好半晌,赵恒才心痛难忍地接受了这一噩耗。
  他努力振作起来,考虑更加实际的问题了:“那依你之见,半月……之后,何人堪当首辅之位?”
  王旦毫不犹豫道:“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
  赵恒苦笑:“都什么时候了,还要说这种话么?”
  王旦听出帝王话中那显而易见的哀意,心中如何不有触动?
  他正踯躅,赵恒看出他的为难之意,索性将心里的几个人选逐一抛出:“张咏如何?”
  王旦不言不语。
  赵恒便知道他是不同意了,又道:“马亮如何?”
  王旦仍不作答。
  赵恒无奈道:“张马二人皆为尚书,皆可为丞相平章事之备选。既然王相公不同意,那究竟属意何人呢?”
  王旦先是默然,在给出答案之前,却先以感叹和遗憾的口吻,轻轻挥动了下朝笏,说了这么一句:“……若再过十年,狡童应可当此任。”
  他说得实在太轻,赵恒又是心乱如麻,以至于并未听清楚,不由追询道:“王相所言何人?”
  王旦不疾不徐道:“以臣之愚见,宰辅一职,莫若寇准。”
  赵恒猝不及防下听得寇老西儿的名字,不由嘴角一抽。
  他有多喜爱寇准的才干,就有多厌烦对方的脾气。思及寇准当初为相时一手遮天的霸气做派,他便头疼得很,哪儿会乐意给对方再来一回?
  他无可奈何道:“寇准素来刚愎强猛,而宰辅之职,除佐理国政外,更需燮理阴阳,他如何能担当此任?”
  官家所指出的问题,王旦如何不知?
  然而王旦对此思虑已久,明白世间并无万全之策。
  哪怕是他,兢兢业业数十载,但在未能拦下天书闹剧时,便已失了臣体。
  之后的费心劳力,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日后波澜若起,所需的并非是精明能干、善于挖掘人心、保存自身。
  不如让名望甚高、资历亦大、脾气刚猛、仅是小节偶亏的寇准来主持局面。
  他话出口前,就已猜出赵恒的心思,但也不如对方心愿那般,给出第二个名字来,只直白道:“他人,臣所不知也。”
  赵恒一脸失望,王旦已俯身行礼,以身体不适为由,先行退了出去。
  “唉!”
  王旦前脚刚出,满心郁闷的赵恒就叹了口大气:“怎么兜来转去,还是那寇老西儿?”
  一想到又要让那人扬眉吐气,自己则憋屈地被批得时常说不出话来,甚至是被按在椅子里的……
  他实在是不甘心啊!
  同样纠结得很的,还有远在汾州的陆辞。
  陆辞一边打包行李,一边唉声叹气地给友人们写信。
  尤其晏殊,他毫不客气地让人做好请客吃饭、接风洗尘的准备。
  写完信后,陆辞就软软地瘫在了摇摇椅上。
  当初他为了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上混日子,鬼迷心窍地接受了王旦的好意。
  如今看来,却是他悠闲日子结束的前兆。
  ——世上最不该欠、最不好还的,定是人情债。
  更别说他的负债状态,还一直在持续:之后每道奏疏能被顺利送上去,而非埋没在诸多案宗之中,让他在这不需配置通判的完美地方随意发挥,王相公那无微不至的庇护,显然是功不可没的。
  等打包好行李,做好随时要被调任的准备后,陆辞白日去厅里时,就将重要的事务进行转接和收尾了。
  话虽如此,他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毕竟接任知汾州事的人选,当然是由朝廷决定的,根本轮不到他去操心。
  他倒是省事不少,然而弊病也很明显:他所推行的新策,除鼓励养鸭、经济作物的转型上可以称得上是稳固盈利,执行起来也十分简单,不大可能被接任者废除外,其他的大小州政,则或多或少地有着风险。
  其中最让他挂心的,便是才开不久的八大科的分舍了。
  尽管得到了王旦的批示,也招入了第一批生源,陆辞密切关注下,是知道大有可行的。
  但这在整个大宋还没有过前例,也不知结果如何。
  若是新知州是个一心想平平稳稳地混得资满,以博升迁的想法,便很难维系下去了。
  倒也情有可原:此策为陆辞开辟,赞赏已叫他得了,现起初的运作亦是不错。
  这就意味着,后来的汾州知州,不但难以做的出彩,且一旦出了任何差错,就将被拿去与前任知州比对一番,极难讨好。
  这么权衡下,对方会将此策悄无声息地废除,也不出奇。
  在陆辞意识到自己竟为此一直忧心忡忡了好几日,连豆角焖面都换不回好心情时,不由有些不寒而栗。
  他何时也成了拿着白菜钱,操白汾心的圣人了?
  不等陆辞调整回曾经的心态,王旦不惜性命、拼死累活的成果也很快下来了。
  随着王相再次因病休职的消息传开的,是陛下终于确定了以皇子赵祯为东宫太子的重大喜讯。
  陆辞上一刻还感叹着王相公爆发时的能耐之强悍,将此事发布在官榜之上,下一刻就接到了升他为太子左谕德,即日回京赴任的消息。
  左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