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寝食不安
作者:
清岚如水 更新:2024-05-19 01:43 字数:2360
在信陵君的治理下,魏国的官员逐渐趋向勤勉清廉务实。
刑法虽严却不繁滥,有效的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上行下效,人人以信陵君为表率,“义”成为言行的标准,社会风气大变;
由于贪官污吏受到了惩处,减轻了负担的百姓劳有所获。
生活有了保证,心情舒畅,积极性自然高涨。
而且又不受战争的破坏干扰,劳动力较充足,也加强了水利等基本设施的建设。
农业生产飞跃发展。
大梁地处中原的交通中心,四通八达。
魏国的道路修得宽敞平坦、治安状况又好。
所以不但过往旅客稠密,还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投资,开设店铺、买进卖出。
大大扩展了赋税来源,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几年之间,魏国便米粮满仓,财盈府库,各种物资极其丰富。
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信陵君又恢复了“武卒选士”的制度。
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特殊部队。
按照每个将士的军事素质给予相应待遇,却又改变了过去那种“终身享受”的规定。
随着定期考核,待遇也有增减,这样就保证了部队的素质水平。
根据多年的实战经验,他对部队的构成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以车为主转向以步、骑为主;
淘汰了大量战车,大力组建骑兵部队。
还把李牧请来当了一年教官,使魏军的骑兵素质达到一定水平。
同时他又健全了“民兵”制度。
常备军只占少数,大多数士兵平时在乡生产,定期训练,轮流值勤维护地方治安;
使全国城乡像赵国那样成为一座大军营,并时刻向军民灌输危机意识:
强秦仍在,灭我之心不死,必须加强战备观念,丝毫不能松懈。
随着外交政策转向,同各国的关系也紧密团结。
各国出于对信陵君的尊重,不但都与魏保持友好,而且各国间产生了纠纷,也常常请信陵君评判是非。
他也不辞辛苦进行公正公平的调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信陵君就是大家心目中的“盟主”。
在他主政的这一时期内,真可谓“天下太平”。
天下百姓当然欢迎“天下太平”,对信陵君就免不了要歌功颂德……
但是秦国却在为这种“天下太平”中寝食不安。
十六岁的秦王政对国家政事越来越感兴趣,看到、想到的都要问几个“为什么?”
一天散朝后,他又向吕不韦请教:
“相父,遍览史书,我大秦都是纵横天下无人能挡!
为什么今天却连连败师丧地,不能东出函谷一步?”
吕不韦只得哭丧着脸回答:
“魏信陵势大,动辄发动‘合纵’之盟,纠集六国兵马遏制咱们。
臣等无能,力不敌啊!”
年轻的秦王一拍案子:
“那为何不除掉他?”
这是责问、也是启发:
对呀,灭掉这只拦路虎,不就万事亨通了吗?
吕不韦回到府中,马上鸣钟擂鼓召集众门客。
原来吕不韦虽出身于商人,却深知“外包装”的重要性。
他非常仰慕孟尝、信陵等四大公子以门客三千声振天下的威名;
感到除了权、钱外,还得有“名”,才能受到天下人的尊重。
自己食邑十万财力充足,何不效之?
便也广招士人养在门下,数量超过四千,在数量上称为“天下第一”。
其中当然鱼龙混杂,却也不乏有才之士。
受吕不韦委托,他们共同编撰了一部“杂家”的著作,题名为《吕氏春秋》。
共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据说书成后,吕不韦以为构词谨慎,逻辑严密,就张贴在咸阳城门,下令:
“有能增、减一字者,赏千金。”
但始终没有人能领这个重赏。
固然是因为惧他的权势,不敢来找不自在。
此书却也确实有一定水平,非轻易能挑出瑕疵。
从此留下“一字千金”的成语,吕不韦则因而在天下大扬其名。
不过,善于写书的文士们只会舞笔涂墨,对于怎样除掉信陵君则一筹莫展。
虽然个个都搔首弄姿冥思苦想,却好久也拿不出一条有效的建议。
最后倒是一位久在“黑道上”混的朋友献上一策:
“咱们明着斗不过他,何不来个‘暗箭难防’?
派个高手去把他刺死,岂不就一了百了?”
这果然是个好主意:
信陵君一死,六国之盟自然冰消瓦解,秦还怕谁?
吕不韦非常高兴:
“那就请先生一行。”
那位朋友却摇摇头:
“实不相瞒,以臣的武功还进不了信陵府。
白搭性命无所谓,只怕打草惊蛇反而坏了丞相大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您何不以千金募高手?”
可惜,赏格一涨再涨,价码提到三千、五千,还是没人应募。
天下不乏勇士,但有的是不肯伤信陵君,有的是缺乏足够的胆量。
信陵君自己的武功就不弱,府中更是高手如云,而且他的生死之交遍天下。
休说行刺很难,就算侥幸成功活着回来,他们也不会容你安稳享用这笔赏金。
哪怕藏进秦王宫,也要舍身报仇把你拉出来砍成肉泥。
聂政、专诸是为了仗义感恩当刺客,所以毫无顾虑,但为了钱去涉不测之险,一旦身首异处,钱再多又有何用?
吕不韦又急又怒,最后竟然喊出万金的天价。
这个数字相当于小国一年的财政收入。
当年他替子楚从逃出赵国到打通关节被立为王储,前后不过用了六千金。
一颗信陵君的人头就比秦国王位的价钱还高?
这么优厚的条件确能诱人砰然心动,果然有跃跃欲试者。
不料,刚报名回来,窗外就飞进一把带着警告信的尖刀钉在柱上:
“你敢挺而走险去大梁行刺信陵公子,出咸阳断手足,百里之内取尔头!
勿谓言之不预也!”
既然又附加了这样的条件,沸腾到千百度的热血,也不免冷却……
秦王政虽然尚未正式掌握政权,却有过问国事的资格,从制订“刺信计划”后,他就天天问吕不韦进展如何。
吕不韦虽然不必担心受处分,但连个刺客都募不到,堂堂秦相的面子上也不好看。
回到府里,想到自己空有四千门客,文的无力、武的无能,没一个可以替自己排忧解难;
不免长吁短叹,怀念纲成君。
可惜蔡泽此时已经老病在床,爱莫能助了。
就在这时,李斯又来求见。
吕不韦猛地想起,此人足智多谋很有才干,几次关键时刻都提过重要建议。
急忙让“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