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家书
作者:Loeva      更新:2024-05-17 13:45      字数:3419
  牛氏心里惦记着儿子对于婚事的反应,就先拆了秦安的信,不过没交给秦含真来读,而是递给了丈夫秦柏。倘若信里有什么不适合女孩儿听的话,秦柏自然会隐瞒下来。
  至于赵陌,因着秦家人是在读家书,兴许秦安在信里还会说些不大中听的话,惹秦柏牛氏生气。为防到时候有外人在,二老想骂人都没法爽快骂,大家尴尬,他就索性躲开了。反正真有什么他能知道的大事,秦含真也会告诉他的。
  秦安在信里先是向父母请了安,又问儿子好不好,还有兄长秦平南下赴任,是否一切顺利,吴少英考中进士后授了什么官,他也没得到消息,因此顺嘴问上一句。他还说很喜欢父母给小女儿起的名字,已经让家人改了口,唤她珠姐儿了。梓哥儿的大名他也觉得不错,并且很高兴儿子顺利上了族谱。
  对于父母给他在江宁定下的亲事,他并没有反对,只是有些意外于父母的先斩后奏。
  他其实曾经想过不再娶妻的,反正已经有了谦哥儿这个儿子,还有含珠这个女儿,房内亦有一个妾室金环在,私人生活上颇为称心如意。家事与对外交际有秦泰生打理,后者如今已经再娶,新媳妇颇为能干,也可以帮着料理庶务。女儿的教养则可以先托付给父母派来的卢嬷嬷,等到女儿大些了,就送到京城家里去,交给母亲教导。秦安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需要一个妻子的存在。
  不过,父母既然要他娶,那他娶就是了。
  前头那次婚姻,他违逆了父母的意愿,也没能过上几年好日子,差一点连前程都赔进去了,还连累了哥哥嫂子与侄女。如今京中的消息已经传到大同,不少人都知道他已休弃的前妻原来跟前晋王世子有一腿,还给后者生了个女儿,却养在秦安家中,差一点儿入了秦家的族谱。虽说大家都是同袍,同甘共苦的,也没必要当面给他难堪,但背地里的议论却从来就没少过。
  还有人提起当初何氏在大同时,不止一次上赶着巴结晋王府,带着女儿去给晋王妃请安。哪怕别人说再多的闲话,劝再多的好话,也当没听见,原来根底是在这里。人家祖孙相会呢,旁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只可怜了秦安什么都不知道,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只当自己是在抚养同袍遗孤,哪里知道那位同袍陈校尉,也是被戴了绿帽的呢?
  也有人疑惑为什么前晋王世子不肯认亲生女儿?若说何氏是有夫之妇,不好相认,孩子总是他亲骨肉吧?哪怕是安置成外室也好,孩子抱回王府去,随便寻个姬妾认在名下,好歹还能上玉牒。结果前晋王世子就这么由得何氏大着肚子嫁给了别人,还给别人生了儿子,也没吭一句,害人害己。不过别人提起王家三姑奶奶厉害不容人,再结合辽王世子继室的传闻,大家也就明白了,只是唾弃一声何氏不要脸,既然嫁了人,怎么还有脸回头做前头情夫的妾?既然做了前头情夫的妾,就别去寻早已断绝了关系的前头婆家。闹得如今所有人都丢尽了脸面,她倒是死了,躲得干净!
  秦安如今在大同,处境也是艰难。哪怕没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什么,但他总觉得别人在背地里笑话自己。他对何氏的那点夫妻之情,早已不剩下什么了,只怨自己这么多年都没发现她的真面目,更没看出她跟前晋王世子还有那等关系!
  仔细想想,陈家无缘无故,怎会说她肚子里的孩子不是陈家的种?就算陈氏族里要霸占陈校尉的遗产,也可以用孕妇腹中孩儿还未出生,不知男女的理由,出面接管陈校尉的遗产。等在何氏生下女儿后,再以过继嗣子的名义,名正言顺地拿到陈校尉的产业,根本没必要对寡妇孤女赶尽杀绝。女儿又不可能继承家业,不过就是备一副嫁妆嫁出去的事。寡妇也可以再嫁,反正西北素有风俗。陈氏族人若真要对付何氏,有的是法子。真正吵着嚷着把事情闹大的何氏,才不是省油的灯。
  她说陈校尉曾经秘密返回家中,难道就不会是说谎了么?只因她多流了几滴眼泪,扮一扮可怜,他居然就相信了她,不曾多查访证据,就成为了她欺瞒夫家族人的帮凶!怪不得陈家至今对他怀有怨恨呢,换作是他,也要怨恨的。
  秦安后悔不迭,即使知道自家养大的章姐儿下落不明,也无心去过问了。章姐儿已经回到了亲生父亲身边,他这个只有几年养育之恩的养父,又有什么资格去管呢?倒是陈家那头,被他权势所迫,受了不少委屈,他还得送些财帛过去赔个礼呢,顺便也遣人去给陈校尉上炷香,向对方忏悔,本来是有意照看陈校尉妻儿的,哪里想到陈校尉也是个冤大头而已?
  碍于如今大同的舆论,秦安也觉得,接受父母的安排,再娶一房身家清白、品行可靠的妻子,是非常有必要的事了。好歹要把前妻的事翻过篇去,省得别人见他孑然一身,就总念叨起他前头给人戴绿帽的妻子来。女儿年纪虽然还小,但也要考虑将来的名声,不能叫何氏误了秦含珠日后的前程。
  知道小冯氏亦是书香人家的女儿,只是父母双亡,还带着个弟弟,秦安也没有意见。未来妻子娘家人口简单,又与秦氏宗房有亲,来历清楚明白,更有孝悌的好名声,可比何氏强得多了。姑娘性情坚毅,能支撑门户,想必到了大同后,也能很快习惯这里的气候与生活。至于未来的小舅子,他觉得问题不大,不过就是多养一口人罢了。他从前也习惯了养大舅子,这冯玉庭总比何子煜要省心。大同也有学堂,可以让冯玉庭来此附学。若是有意入军,他也可以帮着引荐。
  秦柏读信读到这里,就忍不住摇头:“糊涂!他以为书香门第的孩子象他那样不求上进么?人家是要走科举路的,怎会投军?大同的学堂更是不成事!倘若唐复还在,倒还能教出好学生来。唐复既然早就没了,玉庭还不如跟在我身边呢。”
  牛氏哂道:“安哥只不过是不清楚冯家孩子的志气罢了,他原也是好意,说清楚就好了。你怪他做什么?我看他信里说的话,倒比先前明白得多了。”
  秦含真也点头承认:“确实明白了些,也没再粘粘糊糊地念叨什么旧情,可怜何氏跟章姐儿了。好象也没说谦哥儿改记庶子的事有什么不好?”虽然秦安只说了谦哥儿改名与入谱的事,没提改嫡为庶,但这显然就是默认了。
  秦柏淡淡笑了笑:“难得他有了些长进。卢嬷嬷离京时,我曾请她多在安哥面前说说规矩道理,若他行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请卢嬷嬷提醒一番。卢嬷嬷是宫里出来的,又有品级在身,还是领了我们夫妻之命前去照看孙女的,安哥总要敬她三分,想必也愿意听她的劝。”
  牛氏这才明白了,笑道:“嬷嬷劳苦功高了,将来她回了京城,我定要好好谢她才是!”闲事议论完,她又关心地问,“安哥后面还说了些什么?”
  秦柏便继续读信了。
  秦安把明年几个合适的吉日写出来让父母做参考,从中选择婚期。这些吉日都是他特地请了大同城里有名的阴阳先生择的,还夹杂着几处有点名气的寺庙里方丈或主持的意见,简直就是大杂烩。但这种事还真是要看他本人的意见,毕竟大同是边镇,不同于别的地方。军中三天两头地演习、集训,倘若撞上个不方便的日期,到时候还要改婚期,岂不是麻烦?如今秦安给出的日子,就是他得闲的时候。
  秦柏早先也看过皇历,心里对明年的吉日有了底,如今再看看次子在信中提到的日子,很快就择出了一个日期:“五月中就挺好。我们开春后回京,等四月底再出发往大同去,时间还算宽松。那时候气候也正暖和,并不是十分热,正适合办婚礼开宴席。”
  牛氏自然没有异议。
  不过秦安在信的末尾,还提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同城里知道他旧事的人也多,清楚儿女身世的人亦不少。即使他再娶了一位贤惠妻子,外人对他的闲话,恐怕也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平息下去的。不知道这对于新娶的妻子来说,是否有不好的影响?他心里觉得,与其留在大同,还不如换一个全新的地方。他倒是很想回米脂去,回榆林去,那毕竟是他从小熟悉的环境,况且米脂还有他家的产业在呢。父母既然不能回去了,他也可以帮着照看。
  秦柏才读完这几句话,就气得笑了:“胡说八道!”
  牛氏也皱眉说:“这是疯了不成?大同离京城好歹只有几百里,咱们想他了,过去看他也不算麻烦。真要回了榆林关,来回都要两三个月的功夫!况且那边的人难道就不知道他的旧事?才说安哥有了长进,他就犯了糊涂。明年我们见了他,定要好好骂他一顿才是!”
  秦含真小声问:“这话真的是二叔的意思吗?他前头半句不提,等到信末才提了这么一句,也太突兀了。”
  秦柏淡淡地说:“这确实不象他会说的话。我看着倒象是想求家里帮着活动,让他换个地儿呢。只是他才升官不久,少说也要做满了两年才好离任,否则象什么样子?若是安哥的本意,他大可直说,如此拐弯抹角的,也不知又是哪个人在他耳边嚼舌头了!”
  他收起了信,不再多说这件事,改而拆起了吴少英的信。
  信一打开,秦柏才扫了两眼,脸色就变了:“怎会如此?!”
  秦含真忙问:“怎么了怎么了?!”
  秦柏面色古怪地看向妻子与孙女:“少英授了官……竟然是金陵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