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州试
作者:战国萧烟      更新:2024-05-17 13:35      字数:3208
  科举是关乎朝廷信誉、民心和天下稳定的一等大事。
  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联合舞弊,省试每考完一场,收缴答卷时,考生均需在姓名下方指定区域留下双手大拇指指印,考生答卷收齐之后,由借调的禁军士兵统一糊名。
  除此之外,在考试结束之后,考官也不会马上开始阅卷,因为为防止考官认得考生笔迹而舞弊,所有糊名考卷都会重新编号,而后有其他人在贡院内将编号后的考卷誊录一遍,而阅卷考官能见到的便只有誊录过后的考卷。
  同时,为防止阅卷考官因为个人偏好不同,对考卷评价影响过大,每一份考卷都会有多名阅卷考官共同评阅。
  整个阅卷过程分为初阅、复阅两个阶段,初阅阶段会将多名阅卷考官都评价为“劣”的考卷淘汰掉,在“劣”、“优”评价意见不合考卷和评价为“中”、“优”的考卷都会进入复阅阶段。
  进入复阅阶段的考卷,为避免阅卷考官受考卷初阅评价影响,会再次誊抄一遍,誊抄过后的考卷依然会有编号,用来证明考卷所属的编号还是会糊上。
  但为避免阅卷中考卷丢失,每张誊抄后的考卷在显著位置都有顺序编号,阅卷前有五百份,阅卷完毕,也必须是五百份,一份不能多,一份不能少,如果出现意外,没有查清之前,谁都不能洗脱嫌疑,没有主考官允许,谁也不能离开贡院。
  所以省试之后阅卷阶段之谨慎、复杂,并不比后世高考阅卷差多少。
  复阅结束后,按考试科目每场各取前两百名考卷,而后拆封初阅、复阅考卷进行一一核对,若两次评阅差距过大,则由主考官挑选考官再次评阅,直到达成一致意见,各科前三名由主考官亲自复阅,若对既定评阅有异议,则组织三名以上考官再次评议,直到意见一致。
  初阅、复阅结果确定之后,拆去誊抄卷糊名,然后将同一考生不同科目的三张或两张答卷成绩相加,初步排定名次,总成绩前三名再次由主考官组织五位以上考官复阅。
  待考生成绩确定,名次排定,依次拆封考生原卷,将同一考生的原卷与复阅誊抄卷一一核对,若原卷与复阅誊抄卷一字不差,则该考生省试成绩最终确定。
  待所有考生原卷核对完毕之后,封存在兰阳县精武军驻地的各州府考生资料统一送到礼部贡院,两相核对。
  省试考生原卷与从州府收集的州试答卷上均有两枚指印,仔细比对过指印之后,再比对省试、州试答卷笔迹,两者无出入,则考生身份无误。
  如果同一州府、同一姓名的考生指印不同,或是州试、省试答卷笔迹不同,则请专人再次鉴定,确认两者确实不同,该考生成绩封存,暂时从省试成绩中剔除,随后立即派人找到该考生本人进行核实。
  若考生身份核对无误,则该考生省试成绩便最终确定。
  省试考试结束之后,整个评阅和考生身份核对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考生的省试最终成绩和名次确定后,由礼部上报尚书省,尚书省与皇帝看过省试成绩和名次,验看过前三名考生的原卷,确认成绩和名次排列无误后,由礼部放榜,公示通过省试,进入殿试的贡生名单。
  礼部贡院放榜当日,考生、学子和普通百姓将贡院外围了个水泄不通,争相往榜前靠近。
  本次确定的殿试人数与贡院放榜人数相同,都是一百八十人。
  年初筹备科举时,原本预计的殿试人数为一百人,省试之后发现,本次省试考生成绩比年初预料的要好,加上汴京四十年未开科举,于是尚书省、执宰和皇帝商议之后,将殿试人数增加为一百八十人。
  六百多考生参加省试,近两百人通过省试,进入殿试,如此高的通过率让未曾参加今年科举的学子们后悔不已,与此同时,不少落榜考生大受打击。
  当然本次省试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替考,州试、省试身份不符的问题存在,查出来了企图蒙混过关的有二十余起,考场夹带、抄袭舞弊的,也有三十多起,无一例外,全部都被取消了资格,取消了成绩。
  通过这次省试,朝廷发现,江南、江北考生成绩差距很大,特别是淮河以北与江南的差距大的离谱。
  江南学子中通过礼部州试的五十名考生,全部通过省试,进入殿试,而淮河以北几百名考生中,只有三十一人通过省试。
  这些年来,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文教之衰败,让人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赵昚恨不得马上下令恢复汴京太学,恢复各州府官学,无奈朝廷缺钱,还不富裕,根本无力复兴文教。
  贡院放榜半个月后,冬月初一,两百名考生进入讲武殿,由皇帝赵昚亲自主持殿试。
  殿试之后的答卷同样糊名、誊抄阅卷。
  十天后,殿试阅卷结束,考生成绩确认,名次基本排定。
  不过前十名的名次还要皇帝亲自确定。
  五天后,皇帝召见礼部推荐的前十名考生入殿问策。
  又三天,最终殿试名次确定。
  冬月二十四,东华门外放榜。
  同时下诏,特此礼部奏名举人王桐以下一百八十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放榜当日,汴京城内锣鼓喧天,茶楼酒肆预定一空,亲友同学相互道喜,榜上有名者,从此便有机会走上仕途,更有机会位列执宰,如此喜事,他们自然要庆祝。
  考生庆祝、新科进士庆祝,汴京朝廷也在庆祝。
  赵昚当朝大肆嘉奖成功主持此次科举的礼部官员和宰相史浩,一次科举便为朝廷选拔出了一百八十名人才,有他们加入,何愁大宋不能复兴!
  说到兴起时,赵昚当场宣布明年再开一次科举,再为朝廷挑选一批人才!
  史浩和礼部官员听闻此话,忽然感觉头一沉。
  举办一次科举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巨大的,今年这次科举前前后后忙了近一年,不知从各部各司借调了多少人手,欠下了多少人情,要不是此次科举是宰相史浩亲自主持,他能从中协调,礼部上下官员就是全都累死,都办不成这次科举。
  以目前朝廷的情况,每年来一次,有些困难,也不太合适。
  史浩作为宰相,又是赵昚信赖的老师,自然不能让此事成为定局,于是他马上委婉的提出了异议。
  他说通过今年这次科举,发现考生的质量还不是太高,每年考一次发现不了多少合格的人才,与其每年耗费财力,不如隔年举行一次,也让江北学子有时间专心读书,追求学问。要是每年考一次,学子一年到头都在赶考路上,就没有时间好好读书,不管多考几次,学问都很难有进步。
  赵昚稍稍一想,发现老师说的话有道理,淮河以北文教衰落,若是本就不多的学子们每年都在忙于奔波考试,确实没有太多时间安静的坐下来学习,若学业没有进步,考再多次,也考不中进士,长此以往,对朝廷选材并无好处。
  于是赵昚便收回成命,说宰相思虑深远,何时再次举行科举,到时再议。
  几天后,吏部组织本次考中进士的一百八十人参加为期半个月的集体学习,学习完毕将要一一授官,大部分会派往地方为官,在地方上进行培养。
  根据朝廷的规划,这批新科进士,三五年内将会取代掉很大一部分州县主官,在金国统治下做过官的官员,将会陆陆续续被淘汰,从淮河以南北上的官员和新科进士,会逐步取代他们的位置。
  当然这些针对前朝旧官的规划只有皇帝、执宰、尚书省主官和吏部尚书、侍郎等人知道,其他人则无从得知。
  就在汴京在忙着省试、殿试选拔治理地方的年轻人才时,北方的西金、东金在入秋之后再次动起刀兵。
  只不过这次战争是由完颜雍率先挑起发动。
  去年五月完颜雍趁完颜亮忙于平定蒙古草原诸部叛乱之时,一路从临潢府、庆州向西蚕食推进,半年下来向西蚕食几百里,并且趁完颜亮无暇分心之时,进一步巩固了与北方草原各部的关系。
  今年以来,完颜雍继续向西渗透,并且计划再次从奉圣州出兵,绕道草原,直捣大同府!
  不过他的意图被完颜亮识破,但他并没有就此退缩,反而投入更多兵力,从南北两路同时出兵,直取大同府。
  完颜亮兵力虽多,但主力四处分散,一部分驻在真定府、河间府,一部分驻在太原府、平阳府,一部分驻在关中,这三地与大同府之间不是有群山险道相隔,便是有大河深谷阻拦,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支援。
  而完颜雍的部队在草原上一路驰骋,不消十天时间就已抵近大同府三百里之内,若无阻拦,三两天内便能直趋大同府。
  心高气傲的完颜亮自然不会轻易让完颜雍打到自己城门下,于是亲自统领大同府周边八万大军北上迎击完颜雍。
  与此同时,命真定府、河间府金军进攻燕京,伺机夺取平州或奉圣州,逼使燕京守军回援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