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作者:
这个懒人没起 更新:2024-05-17 01:51 字数:2005
赵达挨了一脚,一脸谄笑:“明公放心,鄙人一定竭尽所能。”
十一月,天寒地冻,河水结冰。曹操发兵幽州,讨伐袁尚。曹昂代理冀州牧,留守邺城。
袁尚不敢迎战,携十万部众逃亡。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的外甥)趁着曹操出征在外,秘密调兵遣将,谋划偷袭邺城。
荀彧的兄长荀衍担任监军校尉,发现高干的异动,带兵诛杀高干和他的部下,因功封为列侯。
至此,河北平定。
郭嘉直翻白眼:荀氏子弟,要数休若(荀衍)最脑残。一个小小的校尉,就能杀尽并州刺史高干的叛军,这让曹操怎么想?如此有能耐的下属,还不在掌控之中……
一时之间,荀氏一门,三位列侯,显赫无双。当年颍川书院的四才、三奇、双怪,除了胡昭,其他人都在曹操的麾下做事,以荀氏为首的颍川士子,几乎包揽了所有军政要务。
曹操心生忌惮,关起门来,和董昭密谈了两个时辰。最终决定:让荀攸留守后方,跟荀彧一起居中持重,分走荀彧的一部分权力。荀衍转任参军,等于是被剥夺了兵权。陈群外放县令,辛毗担任闲散议郎。
当然,这些颍川名士都是一等一的能人,一言兴邦,一言乱国,一言救命,一言杀人。决不能冷落他们,寒了人心。曹昂对辛毗和陈群嘘寒问暖,冀州的政务,都和他们商量着办。曹丕像侍奉先生一样,侍奉荀攸。
这样安排,意思很明显:陈群和辛毗,是给曹昂预备的近臣,前程似锦。至于荀氏,被收走兵权,看似一门显贵,其实只是表面光鲜,毫无自保之力。
郭嘉突然登门,曹操有些心虚,他这件事做的,也就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稍微厚道那么一点点。别人或许没胆子议论,可郭嘉一向是敢于拔虎须的人啊。
符合音律的、轻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曹操一颗心都提起来,说不清为什么紧张,理由太多了,他大约最怕从那双无比明澈的眸子中窥见失望。
出乎意料,郭嘉根本不提那件事,悠哉悠哉地玩着折扇。
曹操携了郭嘉的手,同席而坐。
郭嘉不着痕迹地收回手,低低咳嗽两声:“河北既平,明公最好多征辟一些青、冀、幽、并四州的知名之士,尤其是陈琳,就是写《讨曹檄文》的那一位,最好重用他。一则补充掾属,二则使河北人心归附。”
没有半句指责,没有半点怨怼,神情依旧透着几分闲适,仍然在为主公的大业尽心谋划。
曹操鼻子发酸,扶着几案的手也颤了:“奉孝,我……”是“我”,不是“孤”。“孤”不能输半分气势,但是“我”可以。
郭嘉用扇子轻轻抵住曹操的嘴:“别说了,‘敌国破,谋臣亡。’从古至今,反复上演。明公曾将文若比作张子房(张良),其实文若很羡慕子房,他辅佐刘邦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还能功成身退。主公若还念旧情,记着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时光,将来用不着文若的时候,请允许他激流勇退,成就一段佳话。”
曹操琢磨许久,郭嘉、戏璕、荀彧,一个个都想着功成身退,就这么怕他鸟尽弓藏?一代枭雄微怒:“郭奉孝,你也太小瞧孤了,孤岂是那种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的人?”
郭嘉一想,正史上,和孙权相比,曹操迫害的功臣真不算多,可能是事关荀彧,他难以冷静。
于是,浪子大大咧咧地拍了拍曹操:“那嘉就放心了,共富贵倒也不必,记得酒管够就行。”
曹操:“……”
春寒料峭,繁花次第开,飞絮逐风舞。
随着司空府的掾属陆续迁居邺城,冀州渐渐成为新的权力中心,许都的朝廷已经形同虚设。
大公子曹昂代理冀州牧期间,施行仁政,美名远扬。
曹操多次来信,让荀彧也去邺城,还许以三公的官职。
荀彧固执的不肯离开,当初许多人共同的理想,如今只剩下他,还在独自坚持。
陈群来劝,戏璕来劝,荀攸也来劝,曹氏取代汉室,是大势所趋,他一个人,怎么挡得住时代的滚滚洪流?
三月三,上巳佳节。休沐日,同时也是节庆,几位尚书郎都去颍水边,参加祓禊仪式,只有荀彧一个人,坐在尚书台空旷的正堂里,给曹操写回信。
雕花古朴的高大梁柱,依然支撑着尚书台的肃穆。
又有一道人影挡住光线的时候,荀彧沉静地重复:“如果是明公的说客,请不要开口。”
头顶上方传来一声轻笑,荀彧抬头,就对上郭嘉灼灼的目光。
郭嘉双手撑住几案,侧着将上半身倾向荀彧,脑袋几乎顶到他的下颌角:“嘉千里迢迢来看文若,怎么不太受欢迎的样子?”
“奉孝。”荀彧手中的笔顿住,墨色在帛书上缓缓晕开。
郭嘉替荀彧把狼毫笔放下:“文若,还记得你答应过我,会兑现一个承诺吗?”
荀彧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连奉孝也要劝我明哲保身?”
郭嘉摇头:“嘉怎么舍得让你为难?先回答一个问题一一如果明公送给你一个食盒,你打开,发现是空的,你会怎么想?”
荀彧:“空食盒,就是无食禄,无禄可食。《礼记》中,士死曰“不禄”,明公要我死。”
郭嘉摸摸荀彧的脸,那你答应我:“不管是别人将你逼到绝境,还是你自己心灰意冷,无论任何情况,你都要等我,别擅自决定生死。你是最后一个汉臣,可大道亘古长存,不需要任何人殉道。大汉的传承也不曾断绝,只不过又会换一个名字,还是泱泱华夏。真正不能没有你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