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8章:人间十载沐秋风、千古人杰、天下
作者:
龙渊 更新:2024-05-16 21:52 字数:2182
对于一场战争来说,决定胜负的因素非常多,远非是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
在古代战争中,经常会出现因为统帅能力出色而以少胜多的战例,比如说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而在这个时代,蒙古大军的崛起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除了在蒙古草原上出了一位绝世天骄成吉思汗之外,同时还因为他们在草原上数百年的内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有着当世先进的军事组织能力。
之后他们就因为先进的作战方式,迎来了持续数十年的接连胜利。
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却不仅仅是这些。
……
对于两国战争而言,他们相互比较的是人口数量、财富总量,工业能力,动员能力,军事科技水平,民心士气高低,将帅指挥水准,还有情报工作有多出色。
在二战之中,德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报战线上的失败。
与此同时,很多人在分析二战的时候,总是会说他们在哪次战斗中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但是这些专家却没有讲到,这其实是德国在总体国力上的失败。
虽然在战争后期,德国占领了整个欧洲,但是他在占领区内的矿产资源和工业资源上的利用效率,却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再加上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很容易让他们觉得除了德国人,其他国家的人都造不好枪炮战车。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德国在二战后期,相当于是以自己的一国之力,对抗着整个广袤的苏联和北美洲的矿产和工业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能够不败?
很多人都指责德国当时的军火设计思路出了问题,认为他们一味的制造精密先进的武器,而没有造出那些又便宜又好用,又足够正常使用的武器。
可是却没人知道,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就是几吨镍这样的资源,都要海军和陆军在参谋部里大打出手才能抢夺得到。
像这样的资源总量,他们若不能造出精密准确,足以一当十的武器,德国怎么可能支撑那么久?
于是在后来,当他们面对庞大的敌国资源时,苏联用造价极低的t34坦克海淹没德军坦克的时候,综合国力对比远不如人的恶果就终于显现了出来。
之后德国自然是一败涂地,这就是资源对于战争的意义。
……
之前咱们说的诸多因素,这其中当然有的是能够速成的,有的却只能用时间来逐步累积。
而我们的沈墨到了大宋之后,他又做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他如何赢得了能与铁木真逐鹿于沙场的资格?
沈墨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注重集团化的发展。
就以情报来说,他还是一个小捕快的时候就建立了天骄五营。开始培养情报方面的人才,又在崇明岛上建立了密谍学院。
等到成吉思汗明白了情报战的重要性,开始招揽谍报高手时。沈墨的弟子和门人之中那些高端的情报人才,已经是成百上千了。
在铁木真招揽的这些情报人才之中,不乏鹿先生和虎先生这样的绝世高手。但是他们的思路还仅限于单打独斗,传承的方式更是师徒门派。
而在这个时候,沈墨在谍报方面的触角,却已经伸到了大宋和国外的各个角落,并在各处扎根下来。
所以程无忧在这次的险境中才能化险为夷,通过这件事也由此能映射出,集团化发展和师徒传授间那种巨大的差别。
此外成吉思汗数十年的征战,用残酷的战争淘炼培养出了一批绝世之姿的将领。而沈墨却以先进的军事知识,成批训练出了高端军事人才。他的参谋部制度在数年之间,就达到了和蒙军指挥能力分庭抗礼的程度。
这实际上是先进理念的进步,也是沈墨从后世带来的最大的财富!
对于工业而言,沈墨一开始就着重于见效极快,同时利润也极大的民用化工产品和工业化纺织产品。但是这两项工业成果带来的巨大财富,却被他毫不犹豫的投入了钢铁冶炼之类的重工业计划中。
这也使得他的海军很快就拥有了钢铁龙骨和钢板装甲,而且战士手中的步枪跟弹药价格也是极其低廉。甚至后期还能出售低端武器,用军火贸易为军火工业再添上一把火。
所以从最开始的时候,在工业和军工这一方面,沈墨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就以现在的情况而言,咱们现在假设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沈墨的二十万大军及其装备,跟铁木真的一百八十万军队打了个全军覆没。假如大家全都从零开始,那又会发生什么事?
在蒙古人那边,他们能上马驰骋征战沙场的壮年汉子,在这一战之后全军覆没。想要恢复到现在的军队数量,起码需要二十年时间!
况且他们还需要大量的财富和数之不尽的工匠以及资源,才能得到现在拥有的那些燧发枪、铁火炮等武器。
而大宋沈墨这一边呢?即便是所有的部队全没了,他的工业部门也能在一年之内,再度生产出可供二十万人使用的武器。
并且凭借大宋的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加上出色的参谋制度,还有军校培养出来的中低级军官。大宋可以在一年之内,再度坐拥一支二十万人的雄健武装。
这就是大宋和蒙古之间的区别,是沈墨在大宋苦苦经营十余年,获得的成果。也是铁木真迫不及待,拼尽全力发起这次战争的真正原因!
由此可见,铁木真不愧是千古人杰,天下枭雄。他非常清楚这次决战,可能是他的蒙古唯一一次胜利的机会了。
……
当程无忧的信鸽飞到燕山防线后,情报局长武毅文亲自翻译出了这份双加密情报。然后他丝毫没敢耽搁,亲自将它送到了元首办公室。
当武毅文怀里揣着这份情报,来到沈墨的房间里时,此刻的元首正低头看着办公桌上的一个托盘。
在他面前,还站着一位佩戴着团长军衔的军官。武毅文一进屋就闻到此人身上一股浓重的硝烟味,显然他是刚刚从榆关城头火线上下来的。
当武毅文向着元首桌上那个托盘中看了一眼……他随即就是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