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作者:
眠微 更新:2024-05-16 21:16 字数:5071
她默了片刻,说道:“而今第一要紧事,就是凑够这笔钱。”
“小娘子,”思菱迟疑道,“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姜菀轻叹一声:“思菱,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尽快把食店重新开张。我想好了,如今万事艰难,只能先从早食做起。”
“可早食能卖的钱很少。”思菱道。
姜菀沉吟道:“话虽如此,但如今的情形下,我们只能从低成本的食物做起,有了一定的盈利,再想办法拓宽生意范围。”
她回想了一下这几日的所见,道:“我们食店的地段不错,在出坊的必经之路上,若是趁着每日开坊门前的时间多售卖一些早食,应当也能有一定的盈利。”
思菱见她胸有成竹的模样,莫名也觉得有把握起来,笑道:“看来小娘子已经有主意了。”
从前的姜菀于厨艺之上自然是不算精通的,然而如今的姜菀却已然有了把握:“我这几日翻阅了一些有关食物的书籍,心里有了数,正好借这个机会试一试。”
思菱与周尧对视一眼,总觉得姜菀大病一场后非但没有变得憔悴虚弱,反而愈发充满干劲了。
两人按着姜菀的吩咐,各自去了库房和庖厨忙碌。姜菀则回房开始四处翻找。
原身的记忆还算准确,她果然从箱柜深处找出了落灰已久的笔墨纸砚。
她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姜母特意请了一位女夫子来家中教她读书写字。只是她没学几年就因家中拮据而被迫中断了课业。好在现代的姜菀写得一手好字,也识得古代的繁体字,因此她来了这儿,文字方面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虽然她穿过来的时候,原身的父母已经辞世,但记忆告诉她,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妇、慈爱的父母。她有些唏嘘,毕竟现代时的自己,曾经拥有过一段暗无天日的童年。
姜菀叹了口气,强迫自己不去想那些往事。她在纸上勾勾画画,想了几样能做的早食种类,又算了算大致成本。几番推算下来,大致确定了每样食物的定价。
天无绝人之路,既然还没有到最后一刻,就不能轻易放弃。
*
几日后,清晨。
早起赶路的人们虽已穿戴整齐出了门,眉宇间却依然残留着几丝困意。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初夏时节的空气中总有些微燥热,不知不觉间便会让人神思倦怠起来。
坊门未开,不少人便趁此时去买些早食。
而沉寂已久的姜家食店也正式重新开张。
原先因蒙了尘而显得衰败的招牌已经面目一新,从门口望进去,里间也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大的店面里整整齐齐摆好了桌椅,每张桌子上还额外摆了一块写着桌号的小牌子。店门外则摆了一块略大的木板,上面写着今日供应哪些早食,那清秀隽雅的字迹忍不住让人眼前一亮。
而更引人驻足的则是停在店门口另一边的一辆小型小吃车。许多卖早食的人都会选择推着车走街串巷叫卖,因此小吃车的结构都设计得精巧,有灶台有炭炉有顶棚,既能蒸面食,也能烙饼。
不过今日这推车却没有要移动的意思,而是静静停在原地,充当临时炉灶。一口大锅卧在炭火上,锅内烧着水,冒着乳白色的热气。一个穿雪青色衫子的小娘子正站在那缭绕雾气中,一头乌发梳得齐齐整整,挽成一根独辫垂在身前,周身并无什么多余的装饰,只发髻上簪了朵小小的花,简单又雅致。她专心致志地揉着面,待锅中的水煮沸了,便把揉好的面团挼成拇指大小的薄片,不紧不慢地丢进热水中煮。
她肤白如雪,明眸皓齿,手指纤细灵巧,动作轻快熟练。一举一动间,那面团好似雪片一样纷纷扬扬落进了那缭绕的热气中。
待煮熟后,小娘子再将面片捞出,盛在准备好的碗里。
白瓷碗里是猪骨熬出的浓汤,碗旁则摆了不少小巧的碟子,里头盛着各色调味料,既有麻油、陈醋,也有盐、糖,还有碾碎的葱花蒜末、姜丝茱萸、豆豉肉末等等。
这面片汤原是从前朝传下来的一类传统早食,但人们吃的时候一般都会自己加些调料进去。因为若是不加任何调料,那便是白水煮面,索然无味。而这家店选了猪骨汤作底,倒让这原本普通的面片汤闻起来便有了诱人的香味。
众人看她不过须臾便做好了一碗面片汤,又取了几个空的碟子,分别选了几样调味料,调成了一碟料汁,浇在面片汤里。
调好的料汁一字排开,前面竖了小木牌,上面写着香辣、鲜香、酸辣等各种口味。显然,这家店考虑到了早食时间有限,便提前准备好了料汁。如此一来,那些对亲手调料汁没有执着追求的食客可以省去这个时间,直接选择其中一种享用。
有人停下步子,向店门前的人询问价格和口味。
那小娘子并未多说什么,只是浅笑着端了几个碗,大方地邀请食客们先尝后买。
猪骨汤用了排骨与胡萝卜、玉米、红枣一起煮,因而尝起来还有淡淡的蔬菜清香。面片煮得筋道,浸了浓浓的汤汁,再蘸一蘸小碟子里的料汁,酸辣微麻的口感让人胃口大开。
姜家食店毕竟开了那么多年,名声尚在,因此很快便有人进了店。周尧负责为食客点单,并记录下相应的桌号,再把单子递到后厨。
守在后厨的思菱根据点单内容端出食物,再在单子上写下金额。待食客用餐完毕,便拿着这张单子回到周尧那里结账。
有桌号和单子,账目便一清二楚了。
而姜菀这边,待围在店门口的人少了以后,她才长舒了一口气,将用来招揽生意的面片汤“小样”收拾好,转身进了厨房。
仅靠单一的面片汤,自然不可能留住食客。姜菀净了手,一边继续和面,一边分神看了看炉灶上一笼笼正冒着热气的包子。
包子分为荤素两种馅料,皮薄馅大。一笼包子配一碗面片汤便可以吃得饱饱的。
早食时辰很快过去,待店内食客散尽,姜菀和思菱一道清点起了今日的账目,周尧则去收拾残羹与碗筷,将桌椅上的油污擦拭干净。
姜菀在纸上写写画画。她不会用古代的算盘,索性直接按着现代的法子列出数据加减乘除,最后道:“今日净赚五百文。”
思菱原本期待的眼神一黯,叹气道:“我们从夜里忙到早上,才挣了这么一点。”
姜菀安慰道:“坊内售卖早食的食肆鳞次栉比,我们歇业了这么久本就没有优势,更何况今日售卖的早食种类又很少,进店的人也不多。等我们逐渐新增些种类,吸引来更多客人,收入自然就会上涨的。”
话虽如此,其实姜菀心中也并无把握。若要增加种类,那么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再加上生活起居的必要支出,这样一算,压力还是很大的。只是如今的情形下,她作为主人,不能先泄了气,必得鼓舞士气才行。
姜菀揉了揉太阳穴。昨日夜里她便开始准备早食,几乎没怎么睡,这会子只觉得头有些疼。思菱察言观色,忙道:“小娘子去歇歇吧,这儿有我和周尧。”
“无妨,我不累。”姜菀强打起精神,道:“我得尽快想想增加哪些早食。”
两人正说着话,周尧从门外探头进来道:“二娘子,隔壁茶肆的裴娘子来了。”
第3章 鲜豆浆和豆腐脑
与姜家食肆一墙之隔的李记茶肆,亦是开了多年的老字号。老板李洪是个粗野汉子,脾气暴躁。其夫人裴绮却温柔和顺,待人谦卑。
姜菀的记忆里,这位裴娘子一直很是关心她与姜荔,在自己病着时曾多次上门来探望。她心存感激,忙迎了上去,唤了声裴姨。
裴绮仔细瞧着她的脸色:“......比病中好些了,但还是憔悴。”
“劳裴姨记挂着,我这几日觉得还好。”姜菀握着裴绮的手,引她到后院坐下,又让思菱倒茶。
裴绮看见姜荔,温和道:“阿荔,芸儿许久不曾见到你了,今日还同我提起你呢。”芸儿即李洪与裴绮的独女,名唤知芸,与姜荔同岁。
姜荔眨了眨眼,道:“阿姐,我去找阿芸说几句话吧。”
姜菀看向裴绮:“不知裴姨那里是否方便?”
裴绮颔首:“方便,今日你阿叔不在,这会子店里也没什么人,芸儿想必在院子里。”
姜荔高高兴兴地出门去了。裴绮眉宇间浮起一丝笑意:“芸儿没有兄弟姐妹,还好有阿荔,她才不至于太孤单。”
说话间,裴绮端起茶盏。她的手腕似乎有些虚浮无力,轻微晃动了一下,忙用另一只手扶住。
姜菀看在眼里,微觉诧异:“裴姨不舒服吗?”
裴绮神色动了动,摇头:“无事,只是手腕有些酸痛。”她饮了几口茶,这才放下了茶盏。
两人又说了几句话,裴绮问起姜菀家中可有难处,末了叹气道:“虽说家中都是郎君做主,我只是操持些小事,但只要我能做到的,阿菀你尽管说。”
姜菀感念她的关心,柔声道:“多谢您,我如今还好。阿爹阿娘虽不在人世了,但我也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娘子了,会尽我的努力把这个家维持下去。”
“阿菀,苦了你了。”裴绮望着她,神色是显而易见的怜惜。
“我看今日食店重新开张,你想必还有很多事要忙,我就不打扰你了。”裴绮站起身告辞,姜菀扶着她的手臂送她出去,忽听裴绮低低吸了一口气,似是在极力忍着痛楚。
姜菀忙松开手,道:“裴姨,没事吧?”动作间,裴绮的衣袖被拂开几寸,露出手腕上方一处青紫色伤痕。
她一怔,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见裴绮仓皇地撇开头,掩在衣领下的颈上亦有一道伤痕,看起来倒像是......掐痕。
姜菀悚然一惊,几乎是急切地开口:“裴姨,你这伤——”
“阿菀,是我不当心撞在了桌角,没事。”裴绮很快打断了她,冲她微一点头,便迅速离开了。
看着她急匆匆的背影,姜菀愣怔了片刻,半信半疑道:“手臂上是撞的,可脖子那里很明显就是被掐的啊。”
“小娘子说什么?”思菱听到她的低语,问道。
姜菀努力去搜刮着这具身体的回忆,模模糊糊想起,从前似乎就常听见隔壁有吵架声。李洪脾气很差,一丁点事情不合心意,他就会大发雷霆。
如今看来,可能不仅仅是吵架,还有更过分的。
不能怪她多心,实在是那伤痕太像外力所致。姜菀站在原地,不受控制地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那种暌违已久的冰冷与畏惧重新席卷心头,她禁不住轻轻颤抖了一下。
“小娘子,没事吧?”
姜菀回神,对上思菱担忧的目光。她笑了笑,道:“我没事,只是发了会呆。”
思菱只道她是病体未愈,难免精神短些,便劝她去休息。姜菀今日还有安排,便回房梳洗了一下,换了衣裳出门了。
*
姜菀来到了与崇安坊相邻的永安坊。
前几日她听坊内居民说起过永安坊有家专门售卖各类豆制品的店,其中豆浆是每日清晨现磨,口感醇厚香浓。姜菀正发愁该怎么增加早食的种类,这豆浆可不正是上佳选择?
磨豆浆需要工具和大量人力,她没法负担,倒不如现买的好。姜菀打算和豆腐坊的老板商量一下,看能不能长期从那里订购豆浆,从而把价格降低一些。
姜菀去的时候,豆浆已经售卖一空,正在卖着的是豆腐、腐乳、豆腐皮之类,另还有原汁原味不加佐料的豆腐脑。
一个人正在店门前同老板说话:“我家郎君这些时日公务繁忙,许久不曾好好用膳。我来买些新鲜的豆腐让府上厨子炖汤,盼着他进得香一些。”
老板看起来与那人是旧相识:“你昨日派人来传的话我都记着呢,特意给你留了。”
他说着,将早已准备好的豆腐装好递了过去:“每逢夏日,沈郎君便会犯胃疾,不知如今可曾见好?”
那仆从拧着眉叹气:“郎中说这胃疾需要慢慢养,得在饮食上花功夫。”
老板宽慰道:“郎君还年轻,仔细将养一定会好转的。”
听这说话的口吻,想来是哪位官员家的仆从吧。永安坊离皇宫近,地方又大,住了不少在朝为官的人,倒也不稀奇。姜菀没放在心上,只等那仆从走后向老板说明了来意。
老板自然乐意做这门生意。两人商量好了价格,敲定每日订三十大碗新鲜豆浆,由老板派人送过去。姜菀看着嫩白的豆腐,想了想,又额外加了一笔豆腐脑的订单。
买现成的豆腐脑回去,自己再额外调些汤汁和配料就好。豆腐脑丰盈柔软,一块块浮在汤汁中,软糯鲜嫩,入口即化,是早食的上佳选择。
姜菀付了半个月的定金,约定好了送货上门的时间。
想到早食的种类又丰富了,姜菀的心情略微松快了一些。她离开豆腐坊,稍稍思索片刻,转身往另一边走去。
身为美食博主,她的手艺自然不在话下,不论是面食还是米饭都能信手拈来。然而古代毕竟与现代不同,少了很多高科技的烹饪工具,调料的使用也不如现代广泛,能做的吃食便会受到限制。因此为了“入乡随俗”,姜菀打算去一家书肆,买几本与食物有关的书回去研究。
虽然生活艰难,但是必要的支出还是要舍得的。为了能更好经营日后的生意,她得有一定的“输入”才行。
有了书,她也好解释为何自己的厨艺能突飞猛进。
永安坊的万卷书肆店如其名,藏书甚多,种类丰富,平日有不少人来此购书。姜菀来时,书肆难得没什么人,很是安静。她便借此机会打算仔仔细细找一找自己需要的书。
书架高大而密集,磊着满满的书。姜菀时而踮脚,时而俯身,只觉得自己被书海淹没了。
她沿着咯吱作响的木梯登上了书肆二楼,挑了几本有关烹饪的书后,转眼瞥见另一端的书架上摆着的一些诗书古籍,忽然想起了几日前似乎曾听姜荔提起过,说李洪与裴绮为着知芸上学的事吵过嘴。
那时姜荔道:“裴姨想把知芸送去学堂,阿叔很是恼怒,坚决不同意,说她一个丫头家念书就是糟蹋家中的钱财,还不如早日嫁出去,免得在家中惹他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