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978节
作者:
庄不周 更新:2024-05-16 15:16 字数:5600
听到响动,一个胡婢从外面走了进来,跪在榻前。“大王,人已经送过去了。”
孙权淡淡地说道:“他没说什么?”
“没有,只是说谢谢大王。”
孙权哼了一声,转头看了一眼胡婢。胡婢低着头,衣襟微敞,露出些许胸前丘壑。孙权一时意动,瞥了一眼墙角的漏壶,又叹了一口气。他坐了起来,吩咐胡婢打水来,他洗了个脸,又整理了一下仪容,大步出了门。
来到行宫主殿,进了门。当值的虎卫说陛下午睡未起,让孙权在前庭等着。孙权应了一声,在前庭的走廊里找了个地方坐下,闭目养神。
院子里很安静,连秋蝉的声音都听不到,炙热的阳光照得院子里的青石烫人。当值的侍从走路都放轻了脚步,看到孙权坐在一旁,他们停下脚步,躬身致意,又悄悄的离开。
孙权一一躬身还礼,嘴角的一丝自嘲的浅笑掩饰得很好。他知道这些人对他没什么敬意可言,甚至还有人对他不满,尤其是一起当值的王粲等人,嫌他多事。
不过他不在意这些,他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只要天子信任他,其他人就算有意见也无可奈何。
过了小半个时辰,步练师出来,通知孙权,陛下已经醒了,召他进去回话。孙权起身,跟着步练师向前走。步练师学问不错,不仅是天子的夫人,也是天子身边的女官,代天子处理一些事务。事情没孙权多,却了解很多机密,有不少消息是孙权不清楚的。
来到殿中,孙策正在殿内散步,一边走一边晃着膀子。见孙权进殿,他也没有停下,只是打了招呼。
“和刘晔谈过了?”
“谈过了。”
“喝了酒?”孙策闻到了孙权身上的酒味,不由得笑了一声。
孙权不紧不慢地说道:“喝点酒,说话方便些。”他顿了顿,又道:“臣弟还送了他两个胡婢。”
孙策眉梢轻动。“他收了?”
“收了。”
孙策没说什么,只是哼了一声,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来回走了两圈,又道:“他说了些什么?”
“他没说什么,只是感激陛下对他的信任和宽容。他说,身为前朝宗室,又曾得前朝天子器重,担任秘书令,掌管机密,能蒙陛下不弃,身列新朝,他已经很感激了。”
孙策的嘴角抽了抽。“你也这么觉得?”
孙权笑笑。“臣相信他所言皆是发自肺腑。当然,不满也是有的,毕竟,军师仆射和秘书令比起来,还是有些距离。”
第2448章 马上马下
孙策没说话,但孙权看得出他的脸色不好看,也不敢多说,静静地站着。
过了一会儿,孙策甩了甩袖子,仿佛赶走了什么。“仲谋,各郡县的贤良正在陆续赶来,你是要参与讨论的,要与他们多走动,提前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做好应对方案,免得到时候争吵不休。几千人的会议,不好开啊,真要意见差距太大,恐怕一年都解决不了。”
孙策叹了一口气,抬手拍拍额头。“宗室之中,你对经济最在行,这次你就是宗室的代表。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仲谋,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孙权躬身领命。“臣弟愿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
孙策走到孙权面前,拍拍孙权的肩膀,又是一声长叹。“去忙吧。”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注意休息,不要太累了。过些天,等母后到了,先把你的婚事办了。”
孙权躬身道:“多谢陛下关心。不过诸事繁琐,这时候操办婚事怕是添乱,还是再等一等吧。等忙完了这一阵,曹操来降,天下太平,届时臣弟归国,再办也不迟。”他笑了笑。“有了王后,臣弟也没时间陪,若是闹出什么笑话来,也不好。”
孙策忍俊不禁,点点头,笑道:“那就随你吧。反正你还年轻,也不差这一年两年的。只是母后若是问起,你可要实话实说,要不然她又怨我不上心。”
“岂敢,岂敢。”孙权说笑两句,躬身请退。
孙策看着孙权消失在殿外,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眼神缩了缩,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他转过身,看着一旁的步练师。“让你从妹再等等吧,看来一时半会的怕是不会有结论。”
步练师躬身领命,脸色平静,看不出什么喜怒。
……
秋收一过,孙权便忙碌起来。
孙策驻跸汝阳行宫,并决定在汝阳行宫召集贤良,讨论经济问题,离得最近的豫州、兖州人便陆续赶了过来,他们都住在汝阳县城周边的客栈,走朋访友,每天饮酒聚会,热闹非凡。商贩们闻风而动,各种商品聚集,汝阳俨然成了一个都会,连平舆、陈县的风头都被盖过去了。
汝阳大族眉开眼笑的同时,汝阳的百姓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别的不说,这么多人每天要吃要喝要住,都是商机,家里有余粮的,有空房的,都能跟着发点小财。再不济,为人奔走,传个消息,也能拿点赏钱,贴补家用。
九月初五,皇后袁衡临盆,产下一子。
消息传出,本来就热闹的汝阳一下子成了欢乐的海洋。送礼庆贺的人络绎不绝,虽然绝大部分人连皇后的面都见不着,却不妨碍他们的热情。袁权忙得脚不沾地,不得不请钟夫人、麋兰代为接待。紧接着,随驾文武庆贺的奏疏便陆续送了进来,孙策专门安排步练师和杜夫人处理,每天将名录报送孙策和袁衡。
没多久,吴皇太后和孙大长公主赶到汝阳,下车伊始,就忙不迭地赶到宫里来看嫡孙,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皇太后喜不自胜,连声说像,说这孩子长得和孙策刚出生时一模一样。孙大长公主也赞同此语。孙策出生时,她也在场,记忆犹新。
说来也怪,这个才生了几天的婴儿被孙大长公主抱在怀里时居然咧着嘴笑了,乐得孙大长公主嘴都合不拢,一老一小,笑个不停,连吴皇太后都有点妒嫉了。
孙策有了嫡子,诸事圆满,孙权的婚事自然成了吴皇太后最关心的事。得知孙权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成亲,吴皇太后很不高兴。孙权大概也知道这一关难过,干脆躲着不见,每天忙着收集信息,与相关人员交流、讨论,晚上还要处理公文,直到深夜吴皇太后休息了,他才回去。
借着这个机会,孙策下诏,命孙翊、娄圭等人赶赴汝阳述职。孙翊、娄圭大张旗鼓地起了程,出境后又悄悄的折了回去,整军备战,另派人假扮自己赶往汝阳。
……
洞庭山,右都护大营,中军大帐。
诸葛亮扶案而立,看着巨大的沙盘,眉头紧锁。
李通、蒋钦、潘濬站在一旁,目光扫视着沙盘,不时的对看一眼,眼神中藏着一丝兴奋。
秋收已经结束,如果诸葛亮的分析属实,曹操有可能冒险出击荆楚,很可能就在这几天。皇帝陛下已经按照诸葛亮的请求,将孙翊、娄圭明里调离驻地,这是曹操偷袭的最好机会。
门外有脚步声响起,身着普通皮甲,打扮得像一个侍从骑士的孙翊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同样打扮的魏延。进了门,孙翊匆匆向李通等人点头致意,又示意他们不必多礼。
“有没有新消息?”
诸葛亮笑道:“右都护太心急了,哪有这么快。细作要将消息送回白帝城,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
“曹操已经到了白帝城?”
“曹操没去,但法正已经悄悄赶到了白帝城,主持军情。”
“这么说,也快了。”孙翊松了一口气,接过蒋琬递过来的布巾,擦去脸上的油脂。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化了一点妆,改变了肤色和须眉。
“夫人有消息来。”诸葛亮从一旁的书案上取出一封信,递给孙翊。
孙翊愣了一下,接过信,却没看。“她说什么?”
“倒也没说什么其他的,只是说皇后诞子,问你要不要去汝阳祝贺,需不需要她随行。”
孙翊一拍额头。“我怎么把这事忘了,应该带上她的。”他的驻地原本在零陵,为了方便作战,最近才找借口转移到洞庭湖。考虑到曹英的身份敏感,他特地让曹英留在零陵,没有带到洞庭来。现在曹英这么问,他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同行?他已经回来了。不同行,不合常理,很容易引起怀疑。
“孔明,怎么办?”
诸葛亮笑了笑,从一旁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孙翊。“我已经拟好了回复,右都护看一下,如果没什么问题,我派人送出去。”
孙翊接过,看了一遍,又思索了一会,笑了。“孔明,你早就想到了,对吧?”
诸葛亮笑而不语。
第2449章 前程可期
孙翊转身,打量着沙盘,看着群山之间蜿蜒的长江,眉头微皱。
巫山是益州的城墙,长江是益州的护城河,天下皆平,唯益州不下,皆因有山川之险。周瑜、黄忠南北夹击数年,都没能真正攻破益州,以好战著称的甘宁也只是尝试了一下就放弃了,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设计,诱曹操出击,成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能不能变成现实,主动权不在他的手里,而在曹操手中。从兵法上讲,这本身就是一个被动局面。
所以诸葛亮对曹英说,孙翊因与曹操有翁婿之亲,这次去汝阳述职,难免受人攻讦,甚至有可能会被调离荆楚战区,不方便带曹英同往。诸葛亮还对曹英说,如果她能劝曹操投降,不仅可以解孙翊之困,于天下亦有功,曹操或许能效袁谭故事,裂土封国。若是倚山川之险,一味顽抗,最后难免身死国灭。
为了敦促曹英下决心,诸葛亮还描述了一番形势。除了已经有的周瑜、黄忠两路外,太史慈南下,鲁肃西进,再加上孙翊,现在共有五路人马围攻益州。益州再险,迟早也会被攻克。天子之所以没有下令强攻,并非不能,而是不愿。一旦他的耐心耗尽,必然亲征,到时候曹操就算投降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总而言之,这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别说曹英,就连孙翊看完信,都被诸葛亮说服了。想必曹英见到这封信后,一定会写信给曹操,劝他投降。曹操接到信未必会投降,但他很可能会冒险。因为这里面埋了一个坑,他不仅不在荆楚战区,还有可能被调离荆楚战区。
不管他会不会调离,继任者又会是谁,对曹操来说,这都是冒险的最好机会:荆楚战区群雄无首。
虚虚实实,又转了一道手,经由曹英之口告诉曹操,可信度大增。
看完这封信,孙翊想起了皇兄说过的那句话,暗自佩服皇兄知人。不过皇兄最后没有拒绝自己的请求,说明他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只要他有主见,别被诸葛亮蒙蔽了。
“孔明,你觉得曹操会来吗?”
“不好说,只有六七成的把握。”诸葛亮抚着颌下新生的短须,沉吟了片刻。“如果这次不出击,他可能就真有投降的打算了。我听说,陛下派人去鹿门山请何伯求出面。何伯求是党人耆宿,素为曹操所敬,又对曹昂有护佑之恩,想来曹操会听从。”
李通忍不住问道:“军师,陛下真打算劝降曹操吗?若是如此,我们岂不是白忙了?”
诸葛亮看了一圈,见蒋钦也看着他,眼露疑色,只有潘濬脸色平静,不由得笑了一声。“承明,你的看法呢?”
潘濬笑笑,淡淡地说道:“陛下的心思,我可猜不出来。我只知道既然陛下让我们备战,我们就好好备战。备而不战,总比战而无备好。”
诸葛亮点头附和。“承明说得有理,陛下有陛下的安排,我们有我们的责任,不能因陛下有劝降之意便放松戒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劝降与征讨亦是如此。若无武备,劝降亦难以见功,本是相辅相成。”
他轻叩案缘,沉吟了片刻,又道:“退一步说,若陛下对劝降有把握,就不会命我等张网以待,反而应该是聚集大兵,做强行攻取之势,逼曹操就范。既然没有,那劝降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陛下召集天下贤良,齐聚汝阳议政,这时候,他是不希望这时候发生大战的。与经国济民这样的大事相比,益州实在不足道。是以,此战就算开战,也要将形势控制在荆楚战区。”
诸葛亮抬起头,看看孙翊,又看看李通等人。“右都护,诸位君侯,这可是陛下对你们的信任啊。”
孙翊点点头。“孔明言之有理。陛下主动配合我们,这是何等信任。你我可不能辜负了陛下。”
李通、蒋钦恍然大悟,互相看看,都有点不好意思。听了诸葛亮的分析,他们才意识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考量,绝不是打或者劝降这么简单。
潘濬看了诸葛亮一眼,眉宇间闪过一丝异色。他对形势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不屑和李通、蒋钦争论罢了。可是听了诸葛亮的分析,他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分析更全面,更深入,非他可及。
毕竟是陛下身边成长起来的人,对陛下的心思把握更准。
诸葛亮看到了潘濬的眼神,却不动声色。“承明,公琰,陛下召集贤良论政,你们可有奏疏?”
潘濬没吭声,蒋琬说道:“军师打算上疏吗?你主政楚州数年,推行新政,感受肯定要比我们深很多。若是军师军务繁忙,无暇捉笔,我可以为军师代劳。”
诸葛亮想了想,点头答应。这样的盛会,他的确不想错过。如果不是希望伏击曹操,这一次肯定是要赶去汝阳。可是现在军务繁忙,他连写文章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汝阳了。如果蒋琬能够帮他代笔,也是一个办法。
这时候,他才理解天子当初为什么让他选一项,或从政,或从军。当初还有些不甘,现在天子给了他机会,他才意思到兼顾实在太难,不得不找人帮忙。
诸葛亮和孙翊商量了军事部署,又安排人与娄圭联络,保持步调一致,这才散去。他留下了潘濬、蒋琬,和他们商量写文章的事。孙翊没心情听他们细说,只打算看最后的结果,径自回帐去了。
诸葛亮与潘濬、蒋琬对坐,取出一部书,摆在蒋琬的面前。潘濬瞥了一眼,见是一部《盐铁论考释》。他知道这部书是庞山民与枣祗合著的经济大作,虽说是对《盐铁论》的考释,实际上里面有大量的新论,是大吴新政的发端之作,凡是对经济民生有兴趣的人,都会读这部书。
他和蒋琬也不例外,还多次论讨这部书的得失,对里面的内容可谓是了如指掌。诸葛亮如此慎重的拿出这部书,实在没什么必要。
蒋琬的心情和潘濬差不多,只是他性子舒缓,脸上看不出一点异样。他拿起书,随手翻开,却不禁眉头一挑。书里面写满了批注,是诸葛亮的笔迹,字字端庄,朱色的批注和墨色相衬,灿然可观,别具美感。书里还夹了不少纸条,上面同样写得密密麻麻,还有多次删改的痕迹。
“这是……军师所注?”虽然确定那些都是诸葛亮的笔迹,蒋琬还是很惊讶。每次看到诸葛亮,诸葛亮都在处理公务,他怎么还有时间读书,并且写了这么多的批注?
他不会是想帮庞山民重修这部书吧。庞山民是他姊夫,这部书又是庞山民的成名作,倒也不是不可能。
“大部分是之前就写好的,还有一些是最近才写的。”诸葛亮又取出一摞书和报纸,全部推到蒋琬面前。“这些是我收集的相关资料、公文,还有历年公布和财政状况,你一起拿去,然后拟个大纲,我们再讨论一下。”
蒋琬看着面前这一摞资料,惊讶不已。潘濬也面露讶色。他们都没想到诸葛亮在军务、政务繁忙之际,还做了这么多学术方面的工作。这人的精力也太好了,他不睡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