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夫妻科举养家日常 第120节
作者:
何无月 更新:2024-05-16 05:17 字数:4323
话说裴秋生春闱过后,放榜日子又还早,这时间便彻底闲了下来。
姜月问他能不能借用下府里了解田庄的人,好给她做做参谋。虽然姜月提前已经打听过买田庄的各种注意事项,但毕竟款项巨大,若是能有个知根知底的人帮忙把个关,更稳妥些。
裴秋生不知道是怎么动员的,竟然把府里的大管事带了出来,并要跟管事一起随姜月去看,美其名为给她撑场子。
姜月乐得接受。
彭管事平日里总管府内大小琐事账务,还从来没被派出来干过替人做买卖的活。府里还有一堆的事等着他处理,要不是镇国公开口说闻世子要他做什么他便得配合,他委实是不想出来。
他心里嘀咕着,也不知道闻世子闲来无事在折腾什么。
待听到裴秋生是让他给朋友买田庄把个关时,这才知道不是小事,“买田庄啊?这可得看仔细了。”
等到彭管事见到裴秋生口中的“朋友”是个貌美清丽的妙龄少女姜月时,刚刚兴起的热情又褪了个干净,“就是这位姜姑娘要买田庄?”
这小姑娘,莫不是来找他玩的吧?
他在长安城待了也有三十年了,在镇国公府做管事也有个十年了。长安城的世家贵族里面,他可从没听说过有哪家姓姜的。
他所听说过的姜姓的人里,也就百宝阁的主子姓姜,还是今年府里在那儿订了一批上好的灯笼他才听过,后面又听说他们卖首饰挣钱,赈济乞丐贫民,做了不少好事,得了宫里的嘉奖,甚至公主妃子都在她那儿买首饰,留给他的印象又深了几分。
毕竟在长安城,这样有良心又有能力的商户可不多,不论是谁都得高看一眼。
除此之外,再无更多的了解了。
“姑娘莫不是百宝阁的?”彭管事脑海中这么一梳理,不免问道。
裴秋生道,“正是。”他眼睛笑着,语气中隐隐有些骄傲。
姜月含笑,礼貌打招呼行礼道,“小女子姜月,见过彭管事。”
彭管事一听果真是,又听闻了百宝阁的一些事迹在先,刚才眼底的怀疑轻慢顿时又化为了热情,谦虚道,“久仰久仰,是老夫有眼不识泰山了。”
彭管事态度转变后,便热情地给姜月介绍买田庄的各类要点,姜月虽然提前听说过一些,但此时才知道专业的就是专业的,头头是道的分析比她先前听来的那些都强多了。
三人边聊边走向马车,彭管事如江河流水般滔滔不绝的话匣子在裴秋生带着姜月坐进了同一辆马车的车厢后戛然而止。
彭管事:“???”
裴秋生道,“劳烦彭叔还是坐在马车车辙,继续讲解。”
彭管事脑袋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人已经不由自主坐到车辙上了。
接着后知后觉疑惑着——他们世子怎么同姜姑娘同乘一辆马车了,这是不是不合体统?
这男子女子不是得成亲后才能共乘马车吗?
姜月起初不觉得有什么,毕竟先前裴秋生每回带她出来玩的时候两人都是同乘一辆马车的,因此这回也无比自然地上了马车。
只是车帘放下时,彭管事奇怪的表情才开始让她察觉到一丝不对。
她怎么当着镇国公府里人的面,这么明目张胆地进了裴秋生的马车?
她腾地便要起身。
裴秋生却在车帘放下的瞬间握住了她的手,“阿月,不用下车。”
姜月压着声音疑惑道,“不是要避人耳目吗?”
裴秋生摇摇头含笑道,“现在不用了。”
姜月知道在春闱前闻北哲被徐夫子关在院子里重点辅导了,但如今春闱过了,闻北哲应当也自由了才是。
姜月道,“殿试还没开始,还是应当谨慎着些。闻北哲最近消停了?”
裴秋生狡黠道,“徐夫子对他的成绩很是担忧,正将他按在跟前复盘呢,一道题一道题的来,没个十天出不来。”
他一边说,一边自个儿就笑了出来。闻北哲本就没有能力参加这次春闱,先前几个月又心思不正没专心准备,自打到了徐夫子手下,那是一日过得比一日惨。
偏镇国公闻渊又格外看重徐夫子,闻北哲即使考完了,又哪敢不从。
姜月听了,也忍不住嗤嗤地笑,“哈哈哈,他活该。”
彭管事听着马车里面隐隐的言谈欢笑声,心下震惊不已。看来,他们的闻世子同这位姜姑娘,怕是关系匪浅。
而镇国公能让他跟着过来,莫不是对此事也是默许的?
至于他们二人真正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彭管事不好说,也不敢问。只是单看裴秋生大费周章地带他来帮姜姑娘忙一事,也知道当下更该敬着了。
路上,姜月对他道,说想找离集市近的田庄,已经联系了几家,问他可方便都看看。彭管事自然答应。
等看过田庄后,彭管事才知道这姜姑娘压根不是让他来谈价钱的,而是主要让他帮忙分析各田庄的地势、环境、土壤、面积等,至于价钱,她都没怎么提过。
不过他在长安待得久,与这些田庄的不少人都认识,对方不会漫天要价,不论是几千两还是几万两的田庄,报的价钱也算实在,确实可以不还价。
最终,他帮姜月参谋了一个两百亩地的田庄,价钱也还算合理,只是当听姜月点了点头说三天内能拿出来三万两的银子来时,他顿时嘴巴张得有鸡蛋那么大。
他的天爷啊,姜姑娘的百宝阁居然这么挣钱吗?
自家世子那点月银他心里是有数的,虽然涨了些,但一个月也就百余两,入府领的银子赏钱加起来也不到这十分之一。
不仅是他,就连裴秋生也惊讶到哑口无言。
他知道百宝阁一天有几百两或一千两左右的进账,年关前后还接了一些大单子,但委实没想到积少成多能有这么庞大的数字。
这还是在她救济了那么多贫民的情况下攒下来的。
于是,他看向姜月的眼神又多了几分敬佩。
姜月却只是淡定地付了下定金,叮嘱卖家道,“这田庄我用的急,希望三天后我来付尾款的时候,这里该清理的都清了。”
趁着刚开春,她想种的东西得赶紧种上了。要是错过了好时节,损失的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卖家笑得那叫一个见牙不见眼,他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爽快的买家,双手接过姜月递过来的银票,“一定,一定。”
当然就将字据收据都立下了,像是怕晚了一刻姜月就要后悔一样。
第130章 田庄种花
三天后, 姜月如约得到了一个占地两百亩,土壤肥沃,有山有水, 一切都很合她心意的田庄。
她将大部分田地都交给贫民们种水稻和时兴的菜式, 另外一部分田地拿来种花。
几乎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
他们没听错吧,种花?
其实姜月自己就是一个种花的能手, 在现代的时候她的许多手工艺品都跟鲜花有关, 所以闲暇时, 她也爱自己种些花花草草,供自己赏玩之余有时候也会拿来做东西。
姜月前阵子去集市上打听过, 时下长安城卖花的生意并不红火,即使到了盛春之时, 集市上买花卖花的人也寥寥无几。
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能顺利雇一些花农来, 许以二十两一个月的工钱, 让他们都心甘情愿地来她的田庄种花。
毕竟卖花卖一个整个春天也挣不了五两银子,二十两一个月的活计他们只恨没有早些遇到。
只是当他们听姜月说, 眼前约莫六十亩的土地的都拿来给他们种花时,他们的震惊比那些世代为农的贫民们好不到哪里去。
难怪能给出二十两一个月的银子,原来是有这么大的一块地给他们种啊。
只是长安城哪里能卖出去这么多的花?
要不是他们听说过百宝阁的名气,他们几乎就要以为姜姑娘莫不是哪个富贵人家放出来的大小姐,拿做生意当过家家了。
说难听点, 是觉得她脑子进水了。
人人都知道粮食值钱, 但花却不一定。
你种得再好,花开得再漂亮, 采摘后没能被人及时买走,便不可避免的枯黄败落, 变得分文不值。
运气好的,一天能卖出去十几几十支,运气不好的则一支都卖不出去,这取决于当天在长安街上活动的贵女数量和心情,比天气还要不稳当些。
一时间,二十余位花农面面相觑。
有好心的花农听说过姜月的事迹,真心为她好,好心劝道,“姜姑娘,花这么多田地种花是不是浪费了些,不知道您要种什么花,或许能少用些地?小的们不是躲懒不想干活,而是确实觉得粮食更值钱些。”
姜月回答道,“二十四节气鲜花令里的花、古风十二花神,我都种。”
虽说大多数都不是当下这个时节盛开的,但好处就是一年四季她的田庄都有花可开,她也有花可采。
花农们听完更觉得不妥,那岂不是连梅花都种?大冬天的,有闲情逸致的人都去园子里赏梅,谁来大街上买梅花啊?
于是大家终于忍不住你一句我一句地劝起来。
姜月看着面前一群苦口婆心的纯善花农们忍俊不禁,让他们不用去考虑卖花的事情,她会解决好,他们只用在这儿安心种花就行。
至于工钱,绝对不会亏欠他们的。若是之后她靠卖花挣了钱,还会给他们再涨一些。
六十亩的花地打理起来也是费心费力,姜月给他们分了分地,而后又安排了一些田庄的贫民,专门给他们打下手。
姜月知道像玫瑰、郁金香、绣球之类的花种在古代并不常见,她也不知道去哪儿找。但这些古代诗词画作、节气传说中常见的花,定然是方便种的。
于是,节气中的迎春花、杏花、桃花、梨花、桐花、牡丹、虞美人、石榴花、栀子花、蜀葵、茉莉花、凤仙花、蓝雪花、玉簪花、秋海棠、桂花、菊花、木芙蓉、忍冬、山茶、腊梅、瑞香、水仙和君子兰,姜月一个都没落下。
此外,十二花神中的蔷薇、芍药、荷花她也安排人种上,她格外喜欢的比如小兰花,她也选了合适的土壤让他们种。
甚至还专门种了些蒲公英,以及她不知道从集市哪儿淘来的彼岸花种子,也让他们寻合适的时间洒下去。
越来越觉得姜月是胡来的花农们,终究还是看在了二十两一个月的银子上忍下了满肚子的不解。
他们说也说了,劝也劝了,但姜姑娘不听啊,他们也没办法。
一旁已经在刨地的贫民们听见他们忧心不已的议论声,反而异口同声劝他们道,“我们安心种花便是。”“姜姑娘说能挣钱,就一定能挣。”
他们平日里可听木匠石匠们说姜姑娘说得太多了。
姜姑娘那双手,就是能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花那么好看的东西,怎么可能卖不出去?
*
话说闻渊是事后才知道裴秋生找彭管事是为了姜月的事情,一张脸拉得老长,将裴秋生叫来,又觉得此时不适合发作什么。
于是顾左右而言他道,“北轩,春闱过后你有何打算?”
裴秋生以为他是要问科考有关的,中规中矩道,“如今孩儿在准备殿试事宜,只等春闱放榜出结果了。”
闻渊见他这样胸有成竹,面色松动了两分,而后才问道,“我问的是你的亲事。”
裴秋生见闻渊罕见地主动提起此事,高兴道,“孩儿准备殿试结果出来后,便尽早向姜家提亲。还希望府中以世子正妻之礼待她。”
裴秋生知道闻渊并不喜欢姜月商户的身份,适时提醒他道。
此时他却有些羡慕姜月凭借自己的能力在长安城开出了一片天地,若是他也有这样的本事,便不用这样仰仗着国公府在婚事上不苛待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