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21节
作者:五色龙章      更新:2024-05-15 18:52      字数:6778
  王师兄凑过来惊喜地叫道:“你有华逸仙子的?我有两张泰山神女的你要不要换?燮哥那图居然是随意封进盒子里,不能挑、不能换的,这要集齐四张图得费多大劲!”
  几个凑钱买了一套的师兄也哀叹着一张图不知怎么分,买了四张还没集齐全套的更忙着换图。
  唯有昨晚进了趟崔家书房的赵应麟笑而不语——虽然他也只收了一张妖狐婉宁图,但在崔燮书房里摆了那几张等身大挂画,他昨晚可是仔细地、单独地,看了好半天呢!
  很快晨钟响起,打断了学生们不务正业的交流。林先生夹着书进到讲堂,目光对着满堂书生遛了一遍,轻咳一声,冷然说:“这两天你们都有些心浮气躁,今天我讲什么恐怕都听不进去了,那我也不讲了。”
  众人心中忐忑,猜测是不是先生也买了《联芳录》,看得上瘾,今天要放他们假。
  放假自然是没有的。
  林先生从夹的那摞书里拿出两张抄得满满的墨卷,丢给刚才到处找人换画的岳肃,严肃地吩咐道:“你来念题,今天就默写这些帖经、墨义,有错的就等着回去抄书吧。”
  满屋喜孜孜、飘飘然等着休息时继续谈论书中故事、互换画像的童生顿时都蔫了。
  崔燮虽然是个不谈书画的好学生,可今天众生心浮气躁,都是他家的书惹起来的,免不得他也得跟着默一遍。
  好在他开始读书的时间短,背的四书还都新鲜着,这些日子为学写八股又反复翻过,经义都记得牢牢的。抄写时仔细一点,该退格的退格,该避讳的避读,将字写得圆光黑大,不在卷上落墨点,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林先生教完了三个小蒙童,便顺着桌子检查他们默写,有错的、卷面污损的便直接提起来,要他们回去把题目抄上百遍。
  查到崔燮面前,看着那张整洁如字帖的卷子,他的脸色才好了些,微微点头,说道:“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样子。不管你们在外面有什么事,只要进了学堂,见了先师像,就要想着这是圣贤之所在,要涤荡清肠肺里那些污滥念头再看书!”
  这话不唯说崔燮,更是给那些在学堂里就开始讨论仙女妖女的学生听的。
  众生把头压得更低,绞尽脑汁回忆经义,生怕写错哪一处,回去还要抄书。崔燮也低着头认认真真地默写,更怕先生想起他是出书勾引得众生不学好的那个。
  幸好林先生没就着这事多说什么,看完了崔燮的卷子便说:“你先写到这里,跟我过来。我问你,昨日我说要教你做对子,你可有准备?”
  昨天……昨天同学们忙着回家看书,他忙着跟掌柜算帐,后来就把先生要教对联的事扔脑袋后头去了,哪里还想得起这个!事到眼前,一紧张就更想不出来了,只好把万能的答案祭了出来:“先生教弟子的自然是应考的学问。弟子驽钝,不知从何处下手,昨日只将能《时古对类》重看了一遍,还望先生赐教。”
  林先生脸上微见笑模样,说道:“你学得浅,还想不到而已。我教你当然不是为了让你出去做神童,到处跟人对对子,而是要做好经义文中正文的部分,就必须有行文对仗的功底。八比对句层层铺叠出来,写出来的文辞正反相承相比,文字才工整,读起来更有音律缓急之美。”
  崔燮回忆了一下县府道试的案首文集,入题之后的正文部分果然有自段这样两两相对的章节——八股之名大约就来自于此。
  他若有所悟地点点头,问道:“先生今日就要教我正式做八比了么?”
  林先生道:“你才刚学会写‘起讲、入题’几天,就急着学作八比,前面的也学不精,后面的更难写出来。一会儿我从四书中摘缀词语联成句子作上联,你也从四书中摘词句对出来,一则考你书背得烂不烂熟,二则经义文本身就要拟圣贤口气作文,四子书中都是圣人语,多学多练,到考场上才能随手写出来。”
  就是从书里摘句子拼成对联?也没多难吧?崔燮松了心,应道:“请先生出题。”
  林先生便说:“原泉混混。”
  崔燮下破题破多了,下意识道:“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
  林先生挥手打断他:“不是让你背书,而是让你从四书文中找出与其相对仗的句子。”
  崔燮连忙顿口,想着如何对句。
  这样的四词要作对子极简单,他随便想想就能答出一堆“新月盈盈”“故园苍苍”之类的词,可林先生要的不光是对仗,还得从四书里出。
  他半天想不出来,急得差点要打开文件看着对了。但出于锻炼记忆的目的,还是强忍住这念头,从《大学》开始复诵,一边背一边和“原泉混混”四字对照。在背到“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那段时,后面的一句忽然映进心头。
  他眼前一亮,抬头看着先生,脱口答道:“维石岩岩!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林先生捋着胡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就是这样。对得慢了些,但你以前不曾接触过这些文字游戏,这样也算不错了。我再给你多留几道题,你借此把四书梳理几遍,要烂熟到只从文中挑出几个字,就能知道是出自哪一篇,又有哪个词能对上。把这些玩熟了,将来县府道试的小题就考不住你了。”
  他毫不客气地出了十来道题,顾着崔燮是初练,出的都是四字、五字题,叫他不许看书,只凭着记忆对出来。
  这功课简直比做文章还难,崔燮一遍遍地背着四书,挨字挨词比较,回到家时累得脸都发青了。而守在家里的崔源父子和计掌柜却是一脸喜忧交加之色,捧着帐簿和银子告诉他,这一天卖得竟比昨天还好,家里只剩下今天新做的百来套书了。
  ——不只昨天没挤上的客人早早排队求购,还有些个昨天买过的也要回头重买,出手就要四套,还要加银子让伙计帮他们搭配出四美人图!
  第38章
  《联芳录》的抢购风潮持续半月有余, 总算开始回落, 书坊上下有空轮休,王项祯也迫不及待地踏进了崔府大门。
  彼时崔燮正在西厢新建的书房撷章摘句, 总结四书里的对句。王大公子推开了书房门直入西厢, 他才从坐上惊起, 起身招呼道:“王兄怎么来了?”
  王项祯说:“自然是怜惜四位佳人,怕她们被人窥看羞涩难捱, 想早些找崔兄弟要回去金屋藏娇。”
  这是幽默还是真成了二次元宅?崔燮沉默地思考了一会儿, 便答应下来:“既然王兄急要,这就拿走好了。你再检视一下纸上有什么破损褪色之处, 是要修补也好, 重画也好, 我都尽力为之。”
  王项祯笑道:“不用了,我借你那几个家丁一直盯着呢。若有磕破、污坏的地方,我早就找你重画了。”他露出一口白牙,得意地说:“其实我爹年下才要这四幅画作节礼, 不过我提前要过来, 也能多玩赏些日子, 还能找人勾描下来长长久久地欣赏。”
  崔燮看了他一眼,奇怪地问:“你还找人做什么,我再给你画一幅不就得了?”
  王公子朝他案上那张纸努了努嘴:“你读书是正经事,我哪儿能随便用你,找个好画匠勾描就是了。这四幅画要多少银子?”
  崔燮笑了笑:“王兄与我的交情,还用得着计较这几两银子?何况你之前买了我家那么多笺纸和书, 我搭上这几幅画当添头也不算多的。”
  他亲自抱了那四幅巨形挂画交到王项祯的从人手里,叮嘱了一声:“这几幅画装裱的不好,就只在底下衬了段白绫,你回去叫匠人添些金玉重裱一回吧。谁叫你选了我这么个毫无名气的画师,画出来的东西只勉强有脸能看,别的都拿不出手呢?”
  王公子展开一点画面,欣赏着画上活色生香的美人图,笑道:“不要紧。我爹是要给后军都督府的陈同知送礼,又不是给文官,讲究什么‘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你这美人图艳态勃勃如生……”
  呵呵。果然就拿我这图当春宫图往上献吧?
  真不愧是出了在奏折里夹小黄文的首辅和给首辅献x药的“洗鸟御史”的成化朝,大伙儿的节操都这么低啊。崔燮脸上微笑,心里却决定誓死不把真名往画上写——就让王大公子说是请的名画师好了,反正这年头也没有人肉搜索。
  王公子欣然同意,叫下人抱了画,说要去找个名家题款抬抬身价。临走之际还问他:“你过年要不要送礼回京?有要送的,叫我家的车一道捎了,也省得你那老仆冰天雪地地来回跑。”
  崔府……那对父母的礼物还罢了,祖父祖母的礼备是该备的。而且他一路来到迁安,得过许多人帮助,也该给这些人送些年礼。王公子是三品指挥使的儿子,在京里的五官都督府有人脉,找起人来比他方便得多。
  他凝神思索了一阵,不好意思地说:“我在京中有个想送礼的人,但不知住处,只知是北镇抚司的千户,还想请王兄帮忙打听一下他住在哪,这般会不会太麻烦了?”
  王项祯惊讶得差点站起来,叫道:“你还认得北镇抚司的人?是那五所千户里的哪一位?哥哥往常是眼拙了,这样的人寻常结交都结交不着……”他忽然一拍大腿,有点受宠若惊地问:“你是特地叫哥哥送这趟的?好兄弟,哥哥不会忘了你这厚意的!”
  崔燮苦笑道:“哪有什么结交,只是他对我施过几次援手,我这边想要回报一二。人家怕是连我送的礼都看不上眼呢。”
  王公子方才想拉着他上庙里结拜去,这么一听就冷静了许多,不打算去关帝庙了,但送礼还是要送,便说:“这有什么,伸手不打送礼人么。我爹年年给京里送冰炭敬,那些人也不是个个都认得我们,收礼还不一样收得痛快。对了,你要送什么来着,几份崔笺,送几盒《联芳录》?”
  他家年底才要送礼进京,崔燮也还没定好要送什么,便说了谢瑛的名字,请他帮自己打探。王项祯睁大眼,捂着胸口说:“锦衣卫前所谢千户?”
  崔燮便把当初通州蒙他相救,后来又得他帮忙请了旌表的事说了。王项祯听得半晌没透气,许久才说:“崔兄弟,你还真是命中有贵人相济。那谢千户可是在宫里也有脸面的人,办了好几桩大案。我爹前头那位傅指挥被人诬告的案子就是他查的,那时候他才十几岁,就跟着赵同知出门办事……不行,哥哥我心跳得有点快,得回去喝口酒压压。你先宽坐,年前把节礼给我就行。”
  他转身走了几步,回头又说了一句:“备不齐楚也不要紧,哥哥给你添上,保证办得体体面面地。”
  王大公子踌躇满志、一步三摇地走了,崔燮送他回来,也开始考虑该送什么。原先他只当自己没机会找那位谢千户,只能等着他的人过来,既然王公子肯帮忙,那他就能赶在年前送上一份礼物了。
  可谢千户是不会要他的东西的,只会催着他好好学习而已。
  他满腹思绪地坐回桌前,看见那几页写得满满的四书对句,心里忽然一动——这不就是他这些日子学习的成果吗?现在外面还没几本正经的对句蒙书,他若把四书里的对句集结成册,起码也能算个著名教辅书作家,当代王后雄吧?
  写这个比抄郑板桥的诗强,将来进京见了谢千户,任他怎么考他都能答出来。总比现在抄出一首惊艳给人看,之后再写出来的都是拼凑字数的烂诗强。
  他沉下心,循着记忆翻找了一阵,提笔在最新写下的一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后落下了“持其志无暴其气”,思虑许久后,又以“持其志无暴其气”为上句,在后面对了一句“居之安则资之深”。
  他淡定地写着对句,正在后院帮忙的计伙计听说画被王公子拿走,可淡定不起来了,到前院问他:“少东家能不能再画两张画撑一下?现在买《联芳录》的人虽少了,可每天也还卖得出十来本,也有不少人为了看画才进店买书买笺。蓦然撤了挂画,小的恐怕那些客人们要闹起来啊。”
  这可也没办法。借了王公子的人,借了指挥使的势,还能不付点儿代价吗?
  崔燮安慰地朝他笑了笑:“不要紧,明天跟客人们说,咱们店做新活动,美人图先不摆了,请顾客们选出《联芳录》第一美人,活动结束后换新海……新的画。”
  计伙计张口结舌地问:“怎么个选法?这四个美人再好也是画,又不是真美人,不会吹啦弹唱,也选不成名角、花魁什么的啊。难道找几个戏班子共演《联芳录》故事吗?”
  他们这伙计很有前途啊,这么快就有翻拍大ip剧的意识了!
  崔燮暗暗夸了他一句,决定以后有机会就把这事交给他办。但眼下还谈不到那么远,得先把撤展架这事糊弄过去。
  他便说:“你去备四个庙里功德箱那样的大箱子,上面分别贴上‘神品’‘仙品’‘逸品’‘幽品’四个大字,叫黄工照着咱们那书里面小篇目上印的那框子描在箱子上,摆在店外。明儿要是有客人问怎么不摆挂轴了,就告诉他们店里要选第一美人,凡买了书的顾客都能往箱子里投一票,得票最多的佳人咱们就在墙上贴一幅肖像永留纪念。”
  那怎么分是谁买过书谁没买过书,怎么分谁投了几票呢?计伙计苦着脸说:“这些日子买书的太多,小的也记不全。万一还有人叫家里奴婢拿着书来投……”
  粉丝刷票影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不让读者闹起来就行。崔燮微微一笑:“你不记得内文篇名页反面页角里印的那朵花了?叫他们剪了花投进箱里投票就是。没人投也不要紧,横竖只是为了找件事拖拖时间,让他们不计较撤了挂图之事,我恐怕得过年之后才有空画新图了。”
  计伙计诚惶诚恐地安排此事去了。他原以为这么干定有不少人不满,却不想撤了展画改成投票之后,闹是有人闹,可也有不少顾客回头买书,就为了多给心爱的女主角投一票,好让她中选为第一美人,新画能永久挂在书坊里。
  这拨销售回春来得猝不及防,计掌柜的腰板儿又挺直几分,抖着胡子忙里忙外,纵然累得老胳膊老腿发僵,到晚间数着银子,也觉得心满意足。
  过了腊八就是年,各家开始筹备年礼的日子,崔燮那本《四书对句》也编到了头。
  他拿店里印的上好粉腊笺作纸,用台阁体认认真真抄了一遍,叫将人装订成册,题上自己的名字。书里从二字对编到八字对,共四百余句,满篇圣贤之语,庄重绝俗。随着书一道送去的还有一卷画——不是连环画风格,而是真正工笔重彩手法细细绘成,用一层层颜料铺出光影,立体而逼真的谢千户骑马图,题了他自己的款,钤了新刻的私章。
  他也不知怎地,记忆里对那位千户最深刻的就是他骑马的模样,以至于后来自己对骑马也颇感兴趣,仿佛骑上了就能跟锦衣卫那么帅气似的。
  画这副图之前,他还担心自己已经想不起谢千户长什么样子,还想着画到画不出来的时候就问问崔源父子,甚至问问县衙里那些接待过钦差的人。可是真正动笔时,他心里就清清楚楚地忆起了他双眼下的卧蚕,天生含笑的双唇,还有说话时那种轻缓得近乎温柔的神气。
  崔燮忽然想到,原来他不是骑马帅,而是本身长得就帅。自己骑着小马时的模样跟人家的风姿……可能得差个几十公分。
  他一向不太会画马,为画这图还花了几天在王家马场上画别人骑马时的姿态速写,还蹲在马旁观察肌肉、骨骼走势,倒耽误了不少锻炼时间。但最终能画出这张图,他就觉得这些日子花的工夫都是值得的,这才是他该拿出手送人的东西!
  崔源帮他找工匠裱好图画,又看着那本薄薄的《四书对句》,忍不住劝道:“这两样礼还是太薄了点,少爷要不要再添几十套书,还有美人笺什么的?”
  崔燮回忆了一下两人来往的情形,笑道:“谢千户是清正之人,那种俗人爱看的遇仙小说就不要给他了。笺纸倒是可以拿几盒,但不要美人笺,要后来咱们印的那些花果清供的小笺,拿出手才有面子。”
  如此才显得我是个正经文化人儿,跟那些画小黄图的不是一路。
  他把书、画、笺封在一个小小的箱子里,送往王指挥使家,请他帮自己带到。王项祯掂了掂分量,便笑道:“你们读书人送礼物可真不实惠,行了,哥哥回头给你添些金银珠玉,保证不让你的礼比别人的寒碜。”
  崔燮苦笑道:“谢千户一向知道我穷,不会计较这些的。王兄只管这么送去,我一个读书人也只能送这样的礼,再多的反而不好了。”
  王公子眯着眼看了看他,笑道:“也是,他那时愿意帮你,如今肯定也不会计较你的礼薄不薄,有份儿心意还不够么。”
  作者有话要说: 对联选自【清】梁章钜《巧对录》
  第39章
  王指挥使的礼送的都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上官, 自然不是随便派人下人送进京就行的。王大公子身为长子, 身份足够代表父亲,这趟礼也得他亲自送到各府。
  一行人正式进京时已是腊月下旬, 京城及周围州县都下了一场飞雪, 运河已上冻, 可以驰马而过。他就在那场大雪里,乘着车从东直门进了京城。
  飞雪如细帘遮住望眼, 官道上也绝少有行人, 周围商家、百姓都闭门不出,乞儿们瑟缩在门洞等避风处, 盼着这场足以没踵的大雪早些停下。漫天寂静的大雪中, 却有一骑马队踏雪而来, 伴着骏马嘶鸣,转眼就从他们身边超了过去。
  王项祯拉开窗帘朝外看去,视线也被雪片挡住,看不清飞掠过去的马上究竟是何人。于是他索性敲响车厢, 唤了外面跟着的亲兵来问:“什么人在这样的大雪里疾奔?”
  亲兵把身子贴到冰冷的窗框上, 低声说:“穿红曳撒, 白棉甲的,想来是锦衣卫。”
  锦衣卫?这条入京官道,这样的天气,果然也只有锦衣卫会飞马奔驰了。也不知是哪个卫所的,可惜天气不好,不然还能借着谢千户的名号下去结交一番。
  他叹了一声, 拉上窗帘继续前行,却不知那队刚过去的锦衣卫中也有人问道:“刚才那车队是谁家的?怎么冒着这样的大雪进京?”
  身后一名校尉答道:“是进京送礼的,后面那几车的箱子上有‘兴屯右卫指挥使王’的字样。”
  问话的人点了点头,笑叹:“这么大雪赶着车队上路,王指挥这片心意真是炽热。也不知谁能有幸得他家人登门投帖。”
  身边一骑红衣人接口道:“我倒盼着他往怀宁侯府送。可惜家父权知的是锦衣卫,不是后军都督府,那位王指挥使的礼八成是到不了我家。”
  “怎么?”那人回过头,隔着风雪看了王家车队一眼,似笑非笑地问:“世子难道还有什么拿不到的东西,要迁安那等小县城的卫所指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