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作者:洲是      更新:2024-05-15 15:51      字数:4133
  “妈,我今天起晚了。”
  赵巧儿看她红着一张脸还挺乐呵,笑着说,“没事,不就多睡会嘛,我又不会吃了你,你们年轻人本来就该多睡会儿,年轻的时候不享受等年纪大了想享受也不行了,到时候啊,想睡都睡不着,一点风吹草动的就醒了。”
  别说张巧儿本来就不大在意这个,否则赵家的儿媳能过的这么舒服?家里的家务就那么多,别人多做少做都是做,她自己一个人也忙的过来。
  之前不在意,昨天听到儿子的话后就更不在意了,两口子感情不好怎么能生的出孩子呢,她还是希望东林再多几生几个的,农村人家讲究多子多福,一个黑蛋,还是少了些。
  吃早饭的时候,赵东河跟郑月芬做了个表情,示意她别忘了自己昨晚说的话,跟妈道歉。
  郑月芬不愿意也没办法,赵东河平时挺好说话,一旦犯了牛劲,就必须得依着他。
  再说,她对东河到底是有感情的,不想真的把关系闹的这么僵。
  于是,郑月芬放下手里的筷子,期期艾艾的开口,对着张巧儿说,“妈,昨天是我不对,我不该跟你顶嘴,不该说那些难听的话,我已经知道错了,妈,你就大人不记小人我,原谅我吧。”
  张巧儿垂着眼,慢条斯理的吃着炒咸菜,郑月芬说了这么一大气她连头都没高兴抬。
  真知道错了为什么昨晚上回来没说,今天一早起来也没说,别以为她没看见老二使眼色。
  “知道错了就好,以后说话别张口就来,不管说什么话,说之前先过过脑子,说出去的话就跟那泼出去的水一样,这次我就不计较了,再一次我这可没这么好说话。”
  简直反了天了,谁家媳妇敢跟婆婆这么犟嘴的?要不是看在东河面上,哪能让她这么松快过去。
  郑月芬咬了咬嘴,婆婆说这些一点都不顾及自己的脸面,特别是当着董佳慧的面,她心里不大痛快,往董佳慧那看了眼,就见她一脸事不关己的样子,在喂英宝喝粥呢。
  第三十六章
  早饭吃完了, 张巧儿让美香在家带英宝,她则带着佳慧往队长家走一趟。
  “你槐山哥跟咱家交情不差, 招呼我都打好了,他给你安排什么工作你就做啥,遇上谁难为你了也别忍着,回来告诉我, 我给你去找场子去。”
  路上,张巧儿跟佳慧说了些队上的事,一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家,二百多号人,整个上河村有十六个生产队。
  谁家跟自家亲近,谁最不好相处,谁爱嚼舌根,谁喜欢小偷小摸之类的, 她一件件跟佳慧交代了。
  董佳慧是新媳妇,婚后几天也没怎么串过门子, 除了几家相熟的,村里一多半的人都不认识,张巧儿提起的她一时间也没法对上。
  这个点正是村里人纷纷出门活动的时候,看到张巧儿带着佳慧在路上走, 不免要上前说几句。
  “桂香, 带媳妇去哪呢?”
  “去槐山家趟。”
  张巧儿回答后,转身给佳慧介绍道,“这是你五婶子, 住咱家前排第三户。”
  董佳慧站在一旁,露出得体的笑容,“五婶好。”
  五婶一直不动声色的观察着董佳慧呢,今天董佳慧穿着一件枣红外套,下身黑色工装裤,脚上蹬着白球鞋,一根麻花辫垂在脑后,中分的刘海,白面皮,眼睛笑盈盈的看着人,小嘴抹了红似的艳,看上去文雅又秀气。
  她心里啧啧了两声,心想这赵家还真是会娶媳妇儿,之前那汪梅就长的不赖,新娶的这个竟然不差分毫,就说老二媳妇月芬也是个端庄大方的。
  “哎呦呦,你这媳妇看着可真是乖巧,让人一见就喜欢。”
  五婶这话是半真半假,董佳慧的长相确实讨喜,谁不喜欢笑脸模样,可离过婚这点五婶是不能接受的,对张巧儿把媳妇当宝贝的劲头打心里不大理解。
  可她心里这么想嘴上不能这么说啊,还是得说些好听的,至于私下里怎么说又是另一回事了。
  张巧儿可不管五婶说的是不是真心话,反正她听了挺高兴。
  “可不是,又乖巧又懂事,会做饭,会做衣服,家务活也利索,就是太老实了,我看着都发愁。”
  五婶跟着笑道,“我看啊,你不是多了个儿媳妇,倒像是多了个闺女。”
  张巧儿也笑道,“那可不,这闺女可比亲闺女还贴心。”
  说笑几句后合自分开,张巧儿带着佳慧继续往前走,走了大约五百多米的样子,终于到了队长丁槐山家。
  “这是咱们生产队队长,你槐山哥,这是你萍嫂子。”
  丁槐山年龄不大长得却挺着急,高大魁梧,笑起来有透着股憨厚的味道,萍婶子很热情,见到她们过来,忙让她们进屋坐,一个劲的问她们吃过早饭了没有。
  “我们在家吃过来的。”
  “是吗?都是自家人可千万别客气,锅里还有红薯粥。”
  “真不客气,跟你还有什么好客气的。”
  说是婶子,张巧儿年龄跟大萍也差不了多少,说起张巧儿的亲爹,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年轻时很是能混,长的又风流潇洒,一张嘴骗了不少女人,丁槐山的妈就是其中一个。
  张巧儿是她爹的老来女,因此比丁槐山大不了几岁,她还记得丁槐山他妈给自己亲爹当小老婆的时候。
  她六岁的时候丁槐山妈离开张家,嫁给了同村一个没娶上媳妇的老实男人,这男人就是丁槐山他爸了。
  难得的是他们自己不觉得尴尬,关系处的竟然还挺不错。
  反正董佳慧知道两家是这么个关系时,心情简直不能用震惊来形容。
  丁槐山回屋拿了把钥匙出来,递给了董佳慧,“仓库保管的工作很简单,你只要保证东西不少就行,这把钥匙你拿着,队上人每天去仓库领东西,当天领了当天还。”
  队里现在有不少劳动工具,比如镰刀、锄头,还有犁、木板车、独轮车、拖拉机等,都是队上的重要财产,干农活就得指靠这些。
  像拖拉机,整个上河村只有五台,他们队属于先进生产队这才有了一台,平时都是丁槐山的儿子在开。
  队长把注意事项交代了一遍,重点就两个,一是东西绝对不能少,二是保证上工前仓库里得有人在。
  第一天,张巧儿陪着董佳慧去仓库,路上怕佳慧有心理压力,安慰她道,“你放心,这差事不难,你只要记得,每天七点四十前去开门,谁领了啥什么时候还的记清楚,走之前把门关好了就行。”
  董佳慧表示了解,这份工作其实就跟后世一些工厂保管员类似。
  第一天正式上岗,董佳慧自然受到众人的围观。
  “这是鸭姊的大儿媳妇?”
  “结婚那天看上去瘦,今天看倒还好。”
  “咱们队什么时候安排保管员了,就这么点东西还用人看着啊。”
  “嗨,队长安排的啥就是啥,你说了有啥用。”
  “那要安排不早安排,好处都给人占了。”
  “你就是眼红呗,有本事找队长给你安排去。”
  说起来仓库保管员是轻松,但工分没有地头上多,再说每天写写记记的,得认识两个字才行,村里稍微上点年纪的都是文盲,不识字,而且大家干活习惯了,当保管员反倒觉得拘束。
  但自己不认识字没关系,家里的娃儿识字啊,男娃干这个不合算,女娃不是正好?
  这么些年都没设个管理员,现在突然把这差事给了东林媳妇,说这里面没事谁也不信。
  董佳慧开了仓库后把锄头、耙犁之类的农具分下去,拿了本记事本出来,用自制的excel表记录下借用农具的人员和大致时间。
  “咱们以前也没用登记,今天干啥这么麻烦。”
  来仓库拿农具的多是些青壮年或上了年纪的劳动力,队上之前没有保管员,自然没人登记这个。
  “大爷,您看我今天第一天上岗,您好歹配合一下,您只要动动嘴,我来记就行,登记几次您就习惯了。”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当一个年轻媳妇一脸笑意对着自己说话时,谁也不能真的撂下脸来,最后自然都登记上了。
  等领工具的人都走了,队长丁槐山过来看董佳慧的情况。
  “弟妹,怎么样啊,能适应吗?”
  董佳慧把自己的记录本递了过去,“队长,我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要不您给看看?”
  丁槐山结果记录本,看董佳慧做的表时有些没反应过来,主要是太正规了,跟会计做表汇报公社任务一样。
  表头分为农具、借用人、借用时间、是否归还,竖列是日期。
  “你这厉害啊,以前学过会计?”
  “没有,就看了几本会计的书,没有系统学过。”
  丁槐山满意点头,把记录本递给了董佳慧。
  “好,挺好,看你做的这么好我就放心了。”
  本来为的是张巧儿和赵东林的面子,让董佳慧来当保管员心里是不大情愿的,刚刚来的路上遇到队上那几个刺头还被暗里怼了几句,意思是他以权谋私了,现在看来,自己这个决定还不错,起码董佳慧不是个绣花枕头,再遇到别人废话,自己也有话说。
  中午下工后大家把农具还回来,张巧儿不放心,尽管没有借农具也顺路到仓库来了。
  “今天咋样啊?”
  “挺好的。”
  “你槐山哥也说你干的不错,说你自己做了个表,跟村里会计一样有水平,还夸你字写得好。”
  张巧儿走过来看,纸上横线竖线划着,看上去挺高深的,她认的字不多,但还能分辨出字的好坏,起码董佳慧写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跟那种倒在纸上,跟喝醉了似地写出来的字就是不一样。
  “走,回家吃饭去,也不知道美香今天做了啥饭菜。”
  前两天赵美香还跟着董佳慧学做饭了,佳慧从备菜开始一点点的教,厨艺比之前有了那么一丁点进步,起码知道什么叫爆油了。
  “你以后啊,不用一直待着,中间没人的时候可以回去。”
  董佳慧也知道中间能回来,可她今天第一天上岗,属于职场新鲜人,不敢一开始就表现的跟个老油条似的。
  “那我以后有时间了就回去做饭。”
  回到家,饭菜已经摆上了桌,就等着她们到家开动。
  英宝看到董佳慧回来,蹬着小短腿过来要她抱,董佳慧笑着将她一把抱起,亲了口她的小脸道,“咱们英宝是不是想我啦,看到我回来这么高兴。”
  “可不是想你了,你在家给她这个好吃的那个好吃的,我给她做吃的她还挑呢。”
  黑蛋坐在饭桌上,看着董佳慧抱着英宝,还看她亲了英宝一口。
  这种亲密的表达方式,即便是汪梅也没有对他做过,黑蛋心里有些羡慕,他的眼睛紧盯着,小嘴却抿的很紧,呈现一种自我防御的姿势。
  中午吃过饭,董佳慧主动洗碗,黑蛋一个人顿树下玩石子,董佳慧透过窗户看,看到黑蛋裤脚划了一块,裤子也有些短了,还有黑蛋的鞋子,磨的也挺严重,他每天跟着赵满柱出工,衣服鞋子很容易就脏了。
  “黑蛋今年四岁,是不是该给他启蒙啊?”
  “恩,怎么突然提到这个?”
  这时候没什么幼儿园,村里的孩子六七岁上小学,以黑蛋的年纪,还不到上学的时候。
  何况这时候农村的孩子,哪有什么启蒙这回事。
  “他这个年纪正是学习最好的时候,每天教他一点,以后上学了也比别人学得快。”
  虽然她从不以“母亲”“妈妈”这个身份自居,但她对孩子还是有基本的恻隐之心,考虑问题的时候尽量做到一个大人的责任。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