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小龙椅(重生) 第73节
作者:
花月鹄 更新:2024-05-15 10:22 字数:3372
元礼一如既往每月写信,交给与之交接的男子,并从对方手中获取妹妹的信物、或模仿其字迹的假书信,还得装作毫不知情。
众人把小秘密掩盖得严严实实,耐心等待赵国公倒台,一晃又是小半年。
…………
光阴荏苒,赵国公受软禁,赵太妃奉命前往西山虚明庵修行,相当于禁足。
然则,联络元礼的那人,依旧如期而至。
霍睿言曾听兄长讲述三月末宫宴的情形。
就连粗枝大叶如霍锐承也判断出,当赵太妃请求南行陪伴宋显扬之际,安王或许以豆子等物,弹向上菜的宫人,制造小混乱,打断皇帝的谕令。
安王能文能武,做得到众目睽睽之下不露痕迹。
此时此刻,与宋鸣珂穿街过巷,霍睿言趁闲谈之机,加以证实,留赵太妃在京的提议,确由安王发起。
长久以来,霍睿言总觉安王不对劲。
观察两年,留心他是否与赵国公、赵太妃、宋显扬等人暗中往来,竟从未找到把柄。
眼见霍睿言眉梢透着狐惑,宋鸣珂不由得回想起此前的疑虑,紧张攥住他的青白袍袖,悄声问:“二表哥,你对此事……有何想法?”
霍睿言早觉宋鸣珂对安王推心置腹,从无防范之心。
他曾明示暗示过,均被她搪塞过去。
未拿出真凭实据前,说任何不利于安王的言辞,皆等于离间他们叔侄。
面对宋鸣珂的问话,他只能如实相告:“从策略上来看,没毛病。”
宋鸣珂若有所思,不露喜意。
霍睿言又问:“赵太妃遭拒,有何反应?”
“她被迫领命,悄悄瞪了安王叔一眼,好像猜得出,是他从中作梗。”
霍睿言内心深处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感,又不宜妄加推断。
正好霍锐承嫌二人走得慢,嚷嚷道:“你俩神神秘秘,说什么悄悄话呢!”
“没,”宋鸣珂悠哉悠哉转动手上折扇,眯眼笑道,“我和二表哥商议,上哪儿去给你找个温柔贤淑的美貌媳妇儿!”
街头人声繁杂,她这句话提高了嗓门,霎时间引来不少戏谑眼光。
霍锐承红着脸道:“别!不用你俩瞎操心!”
霍睿言从这番话中捕捉一丝玄妙的意味,笑容舒展:“哦……看来,我很快就会有一位嫂子!”
“少胡说八道!没!没有的事!”
当兄长以罕见的恼火目光瞪视他,使他有种大仇得报的畅快。
四人嬉笑推搡着,领亲随步入京师最大的酒楼樊楼。
樊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阁构建而成,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内里餐具一律采用银制,极尽奢华。
秦澍平素走江湖时虽穿着简朴,但私下花钱比出身侯府的霍家兄弟还要大手大脚,一来就点了满桌高价菜肴,又让人沽上最好的琼腴酿。
宋鸣珂品尝雕花蜜煎和砌香咸酸,又看小二逐一端来烤羊羔肉、腌黄雀、羊头签、鳆鱼焖鸡等菜式,深觉馨香脆美,济楚细腻,酥鲜滋味难尽形容,大致猜测,这一顿价格不菲。
她暗暗称奇,却没当面详问秦澍的家境。
霍锐承自宋鸣珂开了句“娶媳妇儿”的玩笑后,越发心不在焉,闷头大吃面饼。
霍睿言对政事存疑,又随时准备亲送宋鸣珂回宫,未敢多饮。
独独秦澍即将参加殿试,唯恐任职后再不能像过往的十多年那样随心所欲、肆意飞扬,趁佳肴陈酿、良朋益友同在,开怀畅饮,不醉无归。
直到千家万户华灯渐亮,浮游于天际的渺茫微明被彻底吞噬,四人方从笙歌不断的樊楼中缓缓步出。
“小阿琛……”秦澍用力拍着宋鸣珂的肩头,呵呵而笑,“来日再见,哥哥我……说不准就穿着官袍了!”
其余数人面露浅笑,均觉他喝多了照样率直可爱。
依照惯例,霍睿言送“小表弟”回宫。
二人原地伫立,目视霍锐承搀扶半醉的秦澍,勾肩搭臂转入街角,依稀传来秦澍的喃喃自语,“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弯月于浓云间遮遮掩掩露了一角,宋鸣珂如玉肌肤透出一层薄薄的酒意,瞳仁如暗夜下水雾缭绕的平湖,嗓音无端多了几丝微颤。
“二表哥,你说,赵氏一脉……会善罢甘休吗?”
霍睿言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问得哑然。
他们这一仗大获全胜,可越是平顺,越让人顾虑,是否有所遗漏。
他的小表妹看似无心机,平时天真烂漫,实则对风向尤为敏感。
轻轻拍了拍她纤细的后背,他的温暖手掌传递坚定力度,一如他的话音般沉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宋鸣珂水眸迸射出冷芒,却有隐含新的希冀。
她始终记得,他说过,有他在。
她理当无所畏惧。
第六十二章 ...
四月八日,碧空如洗,巍峨殿宇西侧,校场内外聚集了数千人,当中包括负责铨选武臣的兵部三班院和审官西院、武臣散官、禁军侍卫,以及围观的闲散宗亲勋贵。
因北域诺玛族与胡尼族来往愈发密切,停战多年的各族大有燃点烽火之势,举国上下均盼着一振雄风。
比起三年前国丧期间的那一届,今年的武举获得了更多关注。
校场内静立着五十名青壮年考生,他们身着统一青色武服,腰间悬挂标有姓名的木牌。
场外放置大量箭靶、武器,四周设有简洁大气的高台,旗帜迎风飘扬,动静相映。
刚满十五岁的小皇帝具服前来,身后跟随二人,皆身穿紫袍亲王服,分别为丰神俊朗的摄政王安王,与小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宁王。
受众人朝拜后,三人肃容落座。
场内气氛严肃中透着斗志昂扬之气,兵部侍郎出列,朗声宣布规则。
一声令下,武进士分作两批,展开马射和步射考试。
马射比试两回,每人六矢,中三为合格;步射则九矢中五为合。经过解试、省试选拔到御前的进士,均箭无虚发。
秦澍以十八岁的雄姿高坐马背,狭长桃花眸不起波澜,挽弓如月,箭箭正中红心,博得欢呼声连绵不绝。
日光悠悠漫过他浅铜色的面庞,如镀了凛然的华彩,高华气度中不失少年意气。
宋鸣珂享用茶点,与安王、宁王偶有交谈点评。
宁王兴致勃勃指向秦澍,悄声道:“陛下,那位……是霍家哥哥的好友?”
“嘘……此事,你我知道便可。”
“仪表非凡,武艺高强,不亚于霍大哥哥!”宁王由衷赞叹,清亮眼眸满载向往。
宋鸣珂环视周遭,心生快慰,眼光不自觉落在那熟悉且出众的英武身影上。
秦澍或许不如霍锐承高大健硕,也不如霍睿言俊美绝伦,却天生恣意洒脱。
他拉硬弓、舞刀等样样出色,进入进士之间的单打独斗,更是凭借勤练多年的精湛武艺一一打败对手。
动作干净利落,眉宇间谨慎与傲气并存……于宋鸣珂而言,这才是上世所知的秦澍。
喝彩声中,另一人同样表现耀眼。
那人肤色黝黑,眉似卧蝉,眼如铜铃,虬髯朱唇,一登场连败三人,引起不少争论。
“余桐,”宋鸣珂扭头低问,“那刚刚获胜的……是何人?”
“回陛下,是平阳举荐的胡季春,也是难得一见的文武双全之人。”
“平阳的?”宋鸣珂唇畔扬起一抹了然的淡笑,“有好戏看了。”
本朝近百年来,三十多位武状元中,出自平阳县的竟多达八位!
只因当地文武并重,具有浓厚的尚武之风,亦非常重视学术与修养,学风鼎盛,兼之当地人世代被灌输的理念极为高远,自身抱负往往与家国命脉紧密相连。
不少出自平阳的武进士,在武举考试中一展身手,独领风骚;被委以重任后,喋血疆场,以身殉国。
因而,每一届由兵部举办的武举考试中,朝野内外都对平阳考生寄予厚望。
果不其然,数轮两两对决后,最终胜利的几名武进士中,秦澍与胡季春位列其中。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场之上,总得分高下。
临近午时,或坐或站了一上午的观者被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激战牢牢吸附了视线,几乎无人流露困顿之色。
宋鸣珂紧盯场上两道身影攻守相错,以木柄长刀剧烈碰撞,招式层层叠叠,纵横闪戮,令人心驰神往。
胡季春身壮力健,刀锋舞得暴卷急兜,挥振奔掠间,堪比电闪雷鸣迅猛凌厉。
而秦澍身法灵巧矫健,刀法如行云流水,刺、劈、撩、挂、点……从容不迫,应对自如。
二人眸光深邃,逐寸转冽,刀刃各自迅疾翻转,一猛烈,一迅捷,教人大开眼界。
双方堪堪打成平手,胡季春浓眉一挑,侧身急转数圈,以手中长刀抵地,借力退避的瞬间,回身挥舞劈砍。
秦澍好胜心切,借助其削砍威势,毫不手软,直逼而上,两刃蛮力相抵,恍似急流嘎然而止。
宋鸣珂虽不懂武功,但也瞧得出,二人不相伯仲,秦澍胜在年轻锐气,而胡季春偏重于稳打稳扎。
耗时越长,对秦澍反倒不利。
她趁秦澍锐不可当地将胡季春逼退了一步,陡然高呼一声:“好!罢手吧!”
兵部侍郎见小皇帝发令,连忙停止这场剧斗。
如此一来,乍眼望去,似乎是秦澍占据上风。
胡季春纵有不甘,也不能违逆圣意,只得躬身退开,与秦澍相互客套一番。
二人退至场外,拭汗更衣。
一时间,众议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