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阴煞古镜(上)
作者:
夜不语 更新:2021-02-09 21:40 字数:2037
隔着玻璃,就看到二伯父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他鬼鬼祟祟的将我俩拉到操场偏僻的地方,神秘的道:“我解开那具香尸为什么没有腐烂的谜了。”
“哦,说来听听。”我立刻来了兴趣。
“你看这里。”他指着干尸尾部那一段多出来的地方:“按照医学临床来推导的话,首先判断,她生前恐怕患有肛区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肛区的慢性脱垂。至于是什么原因病死的,现在无从知晓,也就是说恐怕到死的时候因为很严重,所以一下子能够脱下来这么大一块,而且这具女尸整个肛门的范围都比正常的要大。”
“难道这个女子的死因会与肛肠疾病有关?如果这样,她颈部的伤口似乎就更加难以解释。”林芷颜分析道。
我摇了摇头:“直肠从肛门里脱出来的,应该走不出两个原因。一是人活着的时候不脱出来,因为肛门有一个肛门括约肌,什么都出不来。她死了以后这个肛门括约肌松驰,肌肉逐渐就被破坏,就等于变成了一个窟窿。另外一方面,她死后腹腔的压力会增高,因为尸体的腐败是从腹腔开始的,腹腔里通常有许多细菌,人死后细菌会继续繁殖,一繁殖就会产生很多气体,会把腹腔里面的东西逐渐消化掉,然后气体就会使肠管就像打开香肠一般,让肚子像气球似的鼓起来,那个时候压力最大,有可能把肠子从肛门中推出。”
二伯父见我们都没有猜对,顿时兴奋的像个小孩:“嘿嘿,不知道了吧。昨天我有看了一遍当年马王堆女尸的解剖录像,居然发现,她也有直肠脱垂!问题是,即使她们不仅尸体保存状况相同,但就连生前所患的疾病也一样吗?这太说不过去了。或许,只是或许,这种疾病对尸体保存会起到某种促进作用!”
“于是我打电话问了几位专家,专家说直肠脱出肛门,确实是由尸体腹腔内的细菌繁殖后产生的腐败气体造成的,这也是尸体埋葬后短时间内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但问题是,即然她们的尸体内部已经开始了腐败,为什么没有波及全身,最终使尸体得以保存呢?”
“那就意味着她的尸体有严密的防腐败措施。”我耸了耸肩膀。
“不错。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她尸身里面的细菌繁殖需要氧气,还有其它一些必要的气体。毕竟细菌繁殖也需要一些各种各样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被耗尽,就算是细菌也活不下去。这个尸体在找到的时候,是密封的,就像真空一样,真空食物可以储存很长时间不变质,应该是一个道理。”
二伯父得意的说:“人死亡之后,体内的细胞会很快开始自溶。细胞中的溶解酶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使生物大分子逐步降解为小分子。除了这一自溶过程外,尸体还会受到各种细菌的侵蚀,使肌体组织腐败、分解。那么,砀山女尸和马王堆女尸为何都能够打破这种自然规律,让身体湿而不腐呢?”
我眼前一亮:“防腐剂?”
当初马王堆女尸出土时,就有人发现,她的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液体,辛追夫人的尸体就浸泡其中。经过分析,这种棺液中不仅含有多种可以防腐杀菌的中药成分,还含有贡和砷的成分,科研人员认为,这种神奇的防腐液,正是让马王堆女尸得以千年不腐的主要原因。
“聪明。不过很遗憾,尽管从埋藏的时间长度上,这具香尸无法与马王堆女尸相比,但是她出土时,棺材里并没发现有什么防腐液体的存在。”二伯父说的摇头晃脑,满脸开心:“我昨天又到镇上走访了一下,问了问知情人士。据说当年发掘现场,棺材埋在大概有三四米深的地方。”
“女尸用的椁是柏木的,而棺是楠木的,这种木头都是很坚硬的,很耐腐,也很名贵。一般人家用不起。耐腐蚀,会让保存的时间变长。而女尸下葬时甚至用了一棺两椁,棺与椁之间,椁与土壤之间都有一种白膏泥充填,形成了六层完整的封闭。”
“白膏泥充填物?”我直觉的感到这东西有问题。
“这些填充物就是关键。”二伯父沉声道:“她的尸体之所以保持水嫩不腐败,全靠了这层物质。”
“成份呢?”我忙问。
“不清楚,花了六年时间,至今也没有个结论。”他的神色有点不自然起来。
“那香尸的身份弄清楚了没。”我又问。
“还没。”二伯父有点黯然的摇头:“这些还有待调查。不说郁闷的了,给你看样东西。”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一个手掌大小的,用黄色绸缎包起来的物品递给我:“这是昨天我在古玩市场淘来的,应该是当时随着香尸一起出土,然后流落民间的陪葬品。”
我接过来,掀开绸缎一看,顿时整个人都呆住了。
这居然是一面镜子,铜镜。
这面铜镜直径为27。3厘米,素边,圆钮。内区装饰有五只相互追逐的瑞兽,外区装饰有四只凤鸟穿梭于牡丹花间。铜镜的外缘为十四瓣菱花纹,外饰十四朵云气纹。四只鸾凤造型各异,尾部的羽毛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八朵牡丹花造型各异,妩媚妖娆。
“看做工,并不像是清朝的。”我用手轻轻的抚在镜子上,迟疑的问。
“不错。这面镜子在学术上称为凤凰牡丹镜。”二伯父点头:“要知道铜镜以战国、两汉和唐代最为著名。古铜镜背面的花纹非常丰富多彩。战国、两汉为鼎盛时期,唐代更加繁荣。诸如战国的山字纹镜、汉代的神兽镜,以及唐代的海兽葡萄镜,都是富有时代感的典型代表作。它铸造精致,形态多姿多彩,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到了元代,多采用六菱花形或者是六葵花形式,但是纹饰已经渐渐粗略简陋。“